名人會客室 張晏塵 好想住進《孝利家民宿》

(好房網雜誌提供)

好房網雜誌 2025 MAR.No.131

個人小檔案、住家小檔案

「你有看過《孝利家民宿》嗎?其實我自己很希望居住的地方,周圍可以有菜園、花圃,有一個空間可以讓家裡的毛孩奔跑,就像《孝利家民宿》一樣。」有着甜美外型與爽朗笑聲的張晏塵,跑過新聞、當過主播,接過《大陸尋奇》的外景主持,甚至也參與戲劇演出,如今重拾求學時代的排球魂,組隊參賽五月舉辦的二○二五雙北世界壯年運動會。

多才多藝的她覺得還沒有能力爲自己買房,不過,她自嘲還滿會「慫恿」別人買房,那個「別人」,是她的媽媽。

苦拚房貸換資產翻倍

「我記得小時候跟着媽媽出門的時候,有好幾次經過新建案在做預售,看到美美的樣品屋,我會踩媽媽的腳一下,要媽媽買下。」從小和家人住在板橋的張晏塵,回憶最早的看房經驗,是在她的童年時光,「那時候我只是個小孩子,根本不懂怎麼看房子,甚至銷售員說一句『這裡很適合養狗』,我便會吵着跟媽媽說:『我要養狗。』希望媽媽可以把房子買下。」

然而,張晏塵說,媽媽只不過是擔任教職工作,薪水穩定但不足以扛下多筆房貸,「我記得媽媽那時候扛房貸扛到壓力很大,收租的錢、標會的錢,統統都拿去繳房貸。」因此,她印象中的童年生活過得很節儉,「我記得我們家的洗臉檯底下不是接排水管,而是接到水桶裡。媽媽要我們把洗臉洗手的水留下來,可以拿來衝馬桶。」她說,小時候甚至沒有冷氣吹,如果真的熱到受不了,就拿毛巾擦身體降溫。

過着這樣的苦日子也不全然沒有收穫,隨着板橋的都市開發,張晏塵看着媽媽手上的物件都獲利翻倍,也從小坪數換了大坪數,讓她學習到擁有資產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而房地產的保值效果不錯,媽媽的投資就是很成功的例子,「現在媽媽偶爾也會介紹我一些物件,只可惜我的財力還不夠!」

因工作體會交通機能

也許正是小時候的成長環境讓張晏塵更能理解「隨遇而安」的生活方式。她第一次離家居住是在讀政大的時候,和同學在學校對面合租一間雅房,「我當時對租屋只有一個小小的要求,就是要離學校近,那間雅房非常小,本來只有一張單人牀和一張書桌,我們硬是多塞了一張單人牀和一張書桌。一個月租金只要四五○○元,等於一個人只要付二二五○元房租,非常便宜。」

不過,張晏塵也坦承居住品質不是很好,風水更是顧不了,牀腳就對着房門,而且睡覺時有時候天花板牆面的壁癌還會緩緩飄落,那時候的她,動不動就生病。即便環境很克難,隔音非常差,她說自己還算是好入睡的人,「常常鬧鐘響了是室友先幫我關,我們感情很好,她也對我十分包容。」

出社會工作之後,張晏塵還是喜歡板橋附近的居住環境,「直到我到電視臺工作,需要從板橋通勤到內湖,交通尖峰時段至少要花上一個半小時,不得已只好搬到離電視臺比較近的民生社區。」張晏塵覺得自己很幸運,找到民生社區裡一棟頂樓加蓋的公寓大樓,有大陽臺可以晾衣服,每個月的房租不到一萬元。對張晏塵來說,出社會之後找尋租屋條件主要就是離工作地點近、生活機能便利,最好是鄰近賣場、市場,還有交通方便的地段,「我從來都沒有租過電梯大樓的房子,我本身就是運動員,爬樓梯對我來說是運動。」若真要挑剔一個不方便之處,她覺得就是沒有管理員可以代收包裹。

遊走各城市認適應力強

張晏塵從新聞工作跨足到演藝圈,鎂光燈前的光鮮亮麗是她展現專業的場域,生活中的她卻是崇尚自然的都會女子。由於張晏塵的媽媽從小在務農的環境中成長,雖然從事教職工作,退休後她保有下田種菜的生活樂趣,「我們在三重和南港都有租一塊『開心農場』,我自己會種百香果,媽媽則是種南瓜、蔬菜,最近我還想要養鵝……」她形容自己小時候比較不懂事,會吵着要養小動物,養過雞、鴨、鵝、兔、龜、白文鳥,還有鸚鵡,現有兩隻貓和她一起生活,「當初因爲常出外景不在家,如果養狗會沒時間陪伴,所以選擇養貓。」

在主持《大陸尋奇》期間,張晏塵去過四川、陝西、甘肅和新疆等地,之前接演大愛劇《在光裡的人》,則在嘉義大埔住了三個月。有別於在都市的居住經驗,她認爲自己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強,「雖然在工作上去過許多不像都市這麼發達的城市,我覺得自己還算能適應每個地方不同的文化特色,曾經因爲工作的需要,住在非常大自然的地方,房間裡、牀上或多或少可能會有蟲子,甚至要驅蟲才能睡。我覺得把環境整理乾淨,可以睡就好,不會不舒服。畢竟,也有可能是我們闖入了牠們的生活圈也不一定啊!」(全文請見2025年3月號第131期《好房網雜誌》;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