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氣與地位加乘 盤點釋永信與他的名人弟子們

王寶強(右)與釋永信。(取材自微博)

少林寺住持釋永信不僅因商業化經營模式使少林寺名揚國際,釋永信任內所收的名人弟子們,也爲少林寺創造了不少話題。媒體盤點了釋永信的明星弟子,有人看似真心皈依佛門,或以入世弟子身分弘揚佛法,但也有人沒多久就「還俗」。

王寶強(右)與釋永信。(取材自微博)

王寶強/如父子情深

男演員、導演王寶強是釋永信最著名的弟子之一。王寶強在童年時期因觀看「少林寺」而萌發了習武的夢想,6歲開始在少林寺學習武術,8歲至14歲期間,在河南嵩山少林寺做俗家弟子。他每天清晨5點起牀跑步,夏季則提前至4點,進行嚴格的訓練。在少林寺的6年裡,他不僅掌握了紮實的武術功底,還學習了文化課程,2003年開始走上演藝之路獲得關注,2016年執導了個人電影處女作「大鬧天竺」。

據網易報導,王寶強曾經多次表達,若沒有少林寺的教誨,就沒有今天的他,媒體稱在王寶強的心中,釋永信是他一生的貴人。據網易報導,每當有機會,王寶強都會回到少林寺,與釋永信敘舊。

王寶強與妻子馬蓉離婚時,圈內人躲都來不及,釋永信喊話「遇到困難,別忘了還有少林寺」,並稱若有經濟困難「我讓你的師兄弟們幫你」。當時釋永信發給了王寶強一則信息中寫道:「禍兮福所倚,照顧好自己身體,照顧好父母心情,能經歷風雨纔是真英雄」,並要王寶強「一定堅強點,佛菩薩會保佑你」。這段互動被大批網民直呼「暖心」、「兩人像父子般情深」。

如今,釋永信面臨涉及刑法的調查案件,重情重義的王寶強將如何表態,也在網上成爲話題。

釋小龍兩歲時便拜釋永信爲師。(取材自澎湃新聞資料照)

釋小龍/童星打天下

釋永信的名人弟子中也有年紀輕輕便出演熱門影視劇的。1990年,釋小龍2歲時從小便拜釋永信爲師,法名釋小龍,他在少林寺的訓練中表現出色,1992年在中國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上獲得少林同臂拳、羅漢棍兩項優秀獎,一舉成名,受到影視界的關注,與林志穎出演「旋風小子」、與鄭少秋及吳孟達人合作的「新烏龍院」等影視作品走紅。

「少林金童子」釋小松也是演藝圈的童星,是釋小龍的師弟。釋小松陸續收到各大電視臺綜藝節目及訪談節目的邀請,受到國內外衆多媒體的青睞;2011年元旦,俄羅斯文化部邀請少林寺演出,釋小松被少林寺第一個選中到莫斯科,被國外媒體稱爲「年齡最小的親善大使」,外界普遍猜測這都是因爲少林寺方丈釋永信對這位年僅6歲的「少林小子」的重點培養。

吳建豪在少林寺習武。(取材自澎湃新聞資料照)

吳建豪/刻苦練武藝

除了商海中打拚沉浮的企業家外,不少演藝圈明星也都半路出家,皈依佛門。

中新網曾援引華商報消息,2004年11月,在「流星花園」中以「美作」一角聞名的F4成員吳建豪,悄無聲息地來到少林寺習武,並被方丈釋永信收爲俗家弟子,賜法號言來(音)。據瞭解,他是少林的第一位俗家藝人皈依弟子。當時也有消息稱,好萊塢正準備投資拍攝少林題材的影片,吳建豪希望以少林弟子的身分取得該片的重要角色。

華商報報導還稱,方丈釋永信對吳建豪近一週來在少林的表現予以很高的評價,他表示吳建豪對少林文化和少林精神嚮往已久,因此對這次訓練機會非常珍惜,練功非常認真也非常刻苦,並且他開朗的性格更是贏得了很好的人緣,已經與寺中的很多武僧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李陽與釋永信。(取材自澎湃新聞資料照)

李陽/皈依助推廣

據澎湃新聞報導,瘋狂英語創始人李陽於2014年7月26日在河南登封少林寺皈依佛門,師從釋永信,法名延依。李陽並在新浪微博發表「皈依佛教」的博文,附上多張他和釋永信的合影。李陽表示,釋永信大師的很多弟子都是一口流利的英語,在中國文化的全球推廣方面,少林寺做出了巨大的、不可磨滅的貢獻。「在不久的將來,我將全力以赴幫助我師傅培訓更多的少林弟子,讓他們快速講一口流利的英語」。

李陽當時在微博上曬出的幾組照片中,還包括了李陽與釋永信以及其他僧人交談,在寺院內掃地、用餐的場景。並稱自己選擇中外交匯之地的少林寺皈依,「是站在國家的高度來設計自己未來的,不是說內心突然孤獨了就去皈依」。

侯小強與釋永信。(取材自澎湃新聞資料照)

侯小強/尋回自在心

企業家拜釋永信爲師,以俗家弟子身分進入佛門的還有曾任盛大文學CEO的侯小強。

2013年12月12日,盛大文學發佈公告,侯小強由於身體原因,提出辭職申請。「南方人物週刊」曾在一篇侯小強的專訪中描述,因爲生病決定暫別事業,吃大量抗抑鬱藥,每天念8個小時佛經,辭職皈依,侯小強這樣度過最煎熬的4個月,結束了5年的CEO生活,做個「閒人」,讓他感覺「好多了」。

2014年1月24日,侯小強在微博中自曝,正式在少林寺皈依佛門,成爲佛教俗家第子,「我皈依少林寺方丈釋永信,永信大和尚爲我起法名延舍,特意舉辦儀式,異常莊嚴,茶敘近5小時」。他說,他是皈依,不是出家,他與這位全中國最知名、也最具爭議的方丈茶敘5個小時,做出這個決定,自己只想「追隨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