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縱論/文化底蘊與科技創新

上個月下旬隨馬前總統訪問大陸,在敦煌參加了「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活動,由高齡八十七歲的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做專題演講,底下坐着聆聽者包括馬前總統、國臺辦主任、甘肅省委書記兩位正部級官員等。演講完之後,馬前總統還特別趨前接她下臺回座位,展現了尊重專業與倫理的態度,爲弘揚中華文化做了最佳的示範。

我當時腦中立即出現一個對比的畫面,在今年年初的大學校長會議中,大學校長們提出我國高教發展的困境與因應建議,政府卻把會議當作政令宣導的場合,政府高官在會議中要求「提升對中國的識讀與思辨能力」,甚至可推薦「識讀中國」的教材與師資,明顯對大學校長缺乏信心,也缺乏對「大學自主」精神的基本尊重。

在敦煌還走訪了光電產業園區,其規畫面積相當於一個臺北市,參觀了園區內「首航高科能源技術公司」,通過一三八萬平方公尺反射鏡面,將太陽光精準聚焦至二六○米高的中央集熱塔頂端,利用高科技實現廿四小時持續穩定供電。在廣袤無垠的沙漠中,這些設施令人歎爲觀止,以高科技充分利用大自然與地形的資源,使得中國大陸的太陽能發電長期位居全球首位。

臺灣地狹人稠,本來就缺乏發展光電產業的條件,漁電共生效能有限,對生態與環境造成的破壞令人憂心;水面行光電在臺風頻繁的臺灣沿海大規模設置,也非理性的選擇。高科技下更爲安全的核能應該成爲供電的選項,美國能源總署認爲它是一種零排放的乾淨能源,歐盟的規章也將核能視爲綠能。

卅幾年前就開始從事兩岸學術交流,接觸不少地方官員幹部,在此期間大陸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印象最深刻的是現在地方領導大都學有專精,不乏出身名校,談的都是經濟建設的規畫與願景。雖然大陸貪腐案件不少,政治安全的控制也較嚴密,但是大陸願意面對這些問題並加以處理。

臺灣曾經是全球中國大陸研究的重鎮,在大陸意識形態、政治制度、社會經濟與外交領域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獨領風騷。現在政府對大陸的對臺作爲全部以統戰概括,大陸研究成爲配合西方主流媒體的下游產業,喪失對大陸現況與決策本質的理解與判斷,其實才是對我國家安全的最大威脅。

大陸要統一臺灣以及軍事威脅是兩岸關係的基本結構,但是在此結構下,我們要思考的是如何趨吉避凶,在兩大強權之間即使不能平衡,也要避免失衡,失去自主性與能動性。

兼具文化底蘊與民主的生活方式是我們最大的資產,但是我國的民主素養也逐漸在衰退當中,除了選舉的形式之外,民主的核心在於要將「服從多數、尊重少數」的精神在生活中實踐,我們卻聽見「透過選舉罷免打掉雜質」、「國會有界限,非表決多數贏就可以」的說法,這一連串對民主新的解釋,其結果是擴大了打擊面,樹立的敵人則愈來愈多,如何能促進團結?

(作者爲政治大學東亞所名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