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縱論/賴清德應深刻掌握川普戰略主軸

美國總統川普再次就任即將滿月,卻已挑動關稅貿易、政治經濟與大國關係的全球動盪。在關稅戰部分,川普以保護主義高牆,迫使他國對美國投資、移轉關鍵產業供應鏈、並徵收高關稅。川普也挑動區域政治與大國關係,從針對巴拿馬與加拿大的新門羅主義,到格陵蘭與佔領加薩的新領土擴張,然後是美俄大國協商結束俄烏戰爭,及美中俄核武裁減等,不只吠聲很大,動作也陸續展開。

臺灣面對川普2.0,主要有三個層面的壓力與挑戰:關稅貿易、臺積電半導體、及軍事預算。這三項分別在對美貿易關係、半導體科技發展、及臺美軍事關係與臺海安全層面影響臺灣,因此面對川普,臺灣也應從此三層面提出因應策略,維護臺灣利益,讓臺灣人民與企業安心。

首先,根據美國商務部,去年臺灣對美國貿易順差爲七三九億美元,創歷史新高;且較前年的四七八億美元,大幅增加五十五%,成長幅度居美國主要貿易伙伴之冠,臺灣對美國的貿易順差總體排名全球第六。川普「對等關稅」也會影響臺灣傳統產業,川普關稅戰勢必對臺灣出口貿易與經濟發展有着重大沖擊。

其次在臺積電半導體,從拜登到川普針對臺積電的作爲,主要還是基於中美對抗地緣政治與供應鏈自主兩大因素,使得美國決定必須掌控半導體晶片製造產業。川普希望臺積電加速並擴大落地美國,甚至市場傳聞要臺積電技術移轉英特爾,重振美國晶片製造業,讓美國掌握相當比例的先進晶片製造能力。因此,如何能確保臺灣半導體業持續發展,保護臺積電,避免關鍵技術被拿走,更讓半導體技術、人才、供應鏈續留臺灣,成爲臺灣在中美晶片戰爭中的最大考驗。

第三是國防預算問題,川普曾表示臺灣國防預算不足,甚至提出希望臺灣要交「保護費」,國防預算達到GDP的百分之十;但目前國防預算約佔GDP的百分之二點五,實務上不可能達到川普設定目標,且新增預算也買不到重要武器。並且,這兩年中美在西太平洋的軍事態勢急速變化,解放軍各項軍武發展快速,川普對臺海議題的態度大不同於拜登,因此擴大對美軍購就代表臺灣安全嗎?

川普再次當選後,全球都在討論因應川普關稅戰,央行總裁楊金龍去年十一月中指出臺灣由於對美貿易順差大幅擴增,必須採取積極政策迴應,以免成爲貿易戰對象;他提出必須要對美擴大采購能源產品、農產品、以及軍購等。然而,這三項擴大采購作法,卻只是治標不治本,屬於貿易平衡的短期因應作爲。

至於賴清德總統的迴應,最早在元旦致詞曾表示會增加國防預算,在中小企業總會致詞時只是喊話政府會準備好,然後派經濟部次長赴美溝通,一直到川普提出對等關稅和紐約時報都對臺灣提出警告後,賴政府才召開國安會議。

賴清德總統在國安會議後說,「在大家所共同關注的臺美關係、半導體產業發展,以及兩岸關係三大面向,我要提出明確的國家策略方案」,但實際重點:一是讓國防預算達到GDP三%以上;二是提出「全球半導體民主供應鏈夥伴倡議」。簡言之,就是加大軍購,但川普不一定埋單;配合半導體先進製程輸美,沒有紅線、缺乏配套;極權民主區隔兩岸,強化意識形態對抗。

這不是我們希望看到國家領導人面對重大挑戰時的表現,缺乏明確策略方案,充滿政治話術包裝,看不到維護臺灣主體利益的積極主張。賴政府面對川普,「反應太慢、作爲太少、缺乏策略」,期待能深刻掌握川普戰略主軸,提出有格局與說服力的整體訴求與因應策略。

(作者爲文化大學社科院講座教授、國安會前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