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縱論/AI與媒體 是佳偶還是怨偶

OpenAI近年遭多家媒體指控使用未授權內容訓練AI模型。(美聯社)

朱自清一定沒想過他的散文「荷塘月色」,竟被軟體判定AI生成率達六成。中國大陸出版社和大學寄望用「AI生成檢測器」充當學術守門人,沒想到閘門本身漏洞百出。

新聞世界裡,AI生成的假新聞也不斷出錯,尷尬延燒。

新加坡海峽時報報導,吉隆坡一對老夫婦看了一則旅遊影片,跋涉三百公里到霹靂州,抵達後才發現,這段影片是由AI生成,影片中的美景和纜車根本不存在。

AI在新聞內容生成的錯誤,屢屢成爲媒體焦點。近年最引人注目的是準確性與「訊息幻覺」,即生成式AI如何把虛假事實、虛構的引言或不正確的引用當成真實。

由於AI模型是基於現有數據進行訓練,如果資料本身包含文化、人口統計或政治偏見,AI可能學習並在輸出中延續這些偏見,導致不公平的描述或扭曲的報導。

多數AI分不清「捏造」與「引述」的差異,更讓記者有機會對政治人物的引述刻意造假。

去年美國懷俄明州一家報紙政治記者佩爾查被抓到用AI造假。至少有七篇報導用AI產生虛假引語,其中兩篇包含懷俄明州長戈登的假引述。

「佩爾查事件」顯示,記者和編輯在新聞製作過程,高度依賴AI工具可能風險很高。

當媒體不斷擁抱AI,各種錯誤也如洪水般傳出。

彭博社曾發佈一則假的「美國汽車關稅生效日期」新聞,並於三月初聲稱川普總統已於二○二四年對加拿大徵收關稅。

洛杉磯時報在評論中刪除用AI撰寫的段落,因爲AI工具把三K黨錯誤描述爲一個種族主義組織以外的組織。

紐約時報說,彭博社人工智慧新聞摘要自一月以來,至少出現卅六個錯誤,「進展並非一帆風順」。

華盛頓郵報每天一早端出名爲「Ask the Post」AI問題,強調可從當天華郵得到最新的互動式答案,例如川普關稅政策的最新風險是什麼。

彭博新聞社每天發佈數千篇新聞和摘要,並說「目前九十九%的人工智慧摘要符合編輯標準…」,但補充,AI摘要「旨在補充報導,而非取代它」。

中文媒體近來也普遍用AI產生新聞摘要,看似有模有樣,仍有讓人不安的模板化問題。甚至因AI沒有人的同理心,在很多細微判斷上出現大問題,凸顯當前AI在處理複雜資訊和判斷語境的挑戰。

AI的進步並非獨立完成,而是與人類協作的成果。許多資深媒體人強調,AI工具雖能輔助新聞工作,但AI無法取代新聞的「人味」和「判斷力」。英國衛報總編輯就表示,記者最核心的價值在於「揭露真相和挖掘故事的能力」,AI無法匹敵。

AI是媒體轉型不可避免的趨勢,關鍵在於如何善用AI,而非被AI取代。國內許多媒體都曾深入探討AI在新聞業的多元應用。「天下」曾撰文分析AI對記者工作的衝擊與機會;聯合報長期關注國內外媒體使用AI的案例與挑戰;TVBS導入AI做晨間新聞後,各線記者彙整資訊時間大幅減少五十%至六十七%,編採人員轉而專注於內容深度與資料分析。

但很多媒體主管表達,AI工具固然方便,記者對於真問題、真創見、真推理是否有判斷力,反而是最大問題。

這正是應該警惕之處。技術是中立的,有人可以用AI創造新聞價值,也有人把它用來套公式、拼文章,交差了事。大趨勢下,AI註定與媒體相伴。至於是佳偶還是怨偶呢?劇本還在發展中。(作者爲政大傳播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