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衆黨辦核能擂臺 專家:核能可降低臺灣肺腺癌問題
專家認爲,臺灣被載容量相當緊繃,曾經在夜間跌到6%以下,火力發電全開的下場就是肺腺癌比例直線上升,強調核能可以減碳,並且提供穩定供電與經濟效益。(張睿廷攝)
民衆黨臺北市黨部15日在臺北市成吉思汗健身房舉辦「核三延役擂臺」,由多位挺核專家依序迴應反核主張。這些專家認爲,臺灣被載容量相當緊繃,曾經在夜間跌到6%以下,火力發電全開的下場就是肺腺癌比例直線上升,強調核能可以減碳,並且提供穩定供電與經濟效益。
該場活動由民衆黨主辦,參與人員包括前核二廠長林文昌、清華大學核工系特聘教授李敏、「以核養綠」發起人趙博士、民衆黨秘書長周榆修、副秘書長許甫、臺北市議員張志豪、臺北市議員侯漢廷、網紅劉芩妤等人。
前核二廠長林文昌在活動中指出,核電是臺灣電力系統最可靠的選項,調度人員最放心的就是核能,因爲穩定、安全又能減碳。他強調,若核三重啓,每年可爲臺電帶來約上百億元收益,如今燃料價格雖回穩,臺電仍虧損,甚至傳出今年電價將調漲5%。
林文昌說,備轉容量最吃緊的時段其實是晚上,不是白天,雖然臺電網站幾乎天天顯示綠燈,但實際上相當緊繃。今年最低備轉最低曾到5.7%,常常落在6%左右,若中央仍宣稱白天有10%、晚上有7%,顯然與現況不符。
清華大學核工系特聘教授李敏表示,若2018年「以核養綠」公投通過,讓核一、核二、核三延役並推動核四商轉,臺灣就不會陷入今日缺電困境,核能發電全週期碳排放量與海岸風機相當,是最有效的減碳工具,核能延役能減少燃煤使用,降低肺腺癌與空污問題。
「以核養綠」發起人趙博士則回顧,過去核一廠延役案曾遭蔡政府駁回,凸顯政策缺乏理性討論。他指出,極端氣候下的豪雨與高溫提醒世人地球正面臨危機,未來歐洲將徵收碳稅,若臺灣繼續依賴高排碳電力,企業恐將面臨被課重稅、獲利下降甚至失業潮,進一步衝擊國家稅收。他批評民進黨政府過去未預估用電需求逐年增加,再生能源發展速度更難以追上用電成長,導致目前電力結構偏重火力發電,與國際減碳趨勢背道而馳。
現場也有民衆提出問題並表示,澳洲近期舉辦選舉,反對黨因爲支持核能政策,結果在選舉中慘敗,顯然不代表所有的國際趨勢,認爲澳洲仍然反核。
李敏當場對此迴應,能源政策的核心是降低國家承受的風險,每個國家面臨的威脅不同,必須依照自身條件規畫,臺灣最大問題在於9成以上能源仰賴進口,還要面對強大敵人的威脅,一旦供應鏈受阻就會陷入危機。相比之下,澳洲土地遼闊,具備發展再生能源的條件,本身也有煤炭資源,不需擔心燃料成本,因此幾乎沒有不使用核能的風險。李敏認爲,臺灣與澳洲完全不同,若不採取核能,將難以在風險與能源需求間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