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團偕立委呼籲衛福部發月經幣 保障女孩身體自主權

不會教小孩行動聯盟、學生團體及立委範雲、張雅琳今天呼籲衛福部,比照文化部發行文化幣模式推出月經幣,讓16到22歲女孩每年有固定金額的月經幣,能自主選擇多元生理用品。(林縉明攝)

爲推動月經平權政策,不會教小孩行動聯盟、學生團體及立委範雲、張雅琳今天呼籲衛福部,比照文化部發行文化幣模式,推出月經幣,讓16到22歲女孩每年有固定金額的月經幣,能自主選擇多元生理用品,真正落實月經平權,也能讓女孩掌握身體自主權。

近年臺灣各界積極推動月經平權政策,目前主要由教育部每年編列2.5億元執行「友善提供多元生理用品計劃」,發送給不利處境學生並於場館定點提供,但2023年8月執行至今2年,陸續傳出各種問題。長年關心性平教育的不會教小孩行動聯盟,2024年提出「月經幣」政策,希望仿照「文化幣」成功模式推行。

今年9月有民衆於公共政策平臺提案月經幣政策,短短4天即達成5000人連署。10月11日臺灣女孩日前夕,不小盟邀集大學生性平團體及立委共同舉行記者會,呼籲衛福部務必正面迴應月經幣,即刻開始規劃執行政策,作爲送給臺灣女孩最好的禮物。

不會教小孩行動聯盟理事江心怡指出,目前教育部政策有意標籤化領取學生、無學籍學生無法領取、缺乏多元選擇與自主權、無法累計領取永續行生理用品、救助模式不力推動月經平權教育等五大問題,制度雖有善意,但仍缺乏彈性與使用者導向,導致兌換率仍不到五成。

江心怡表示,月經平權政策是全球多國早已從救助走向普及與平權的方向,例如蘇格蘭於2022年起全面免費提供各類生理用品、法國自2024年起爲25歲以下女性全額補助永續型用品。月經幣政策可以仿照文化幣模式,由衛福部統籌編列公務預算,針對16至22歲女性每年發放固定金額的月經幣,供購買生理用品或相關經期用品折抵使用。16歲具備自主權的女孩們,可以完全自己做主,對於女孩及其家長而言,除了是給予實質的經濟補貼外,讓女孩掌握身體自主權的具體政策。

「性別平等學生倡議連線」代表邵思宇指出,月經平權需要看見多元需求,從政大講師言論爭議所暴露的月經污名、生理假的制度缺口,到大專院校月經貧窮補助的有名無實、對非順性別學生的隱約排除,都彰示「針對異質需求,落實制度支持」的必要性。呼籲政府應研議月經幣,讓有月經的學生都能依自身需求購買生理用品與止痛藥,真正落實月經平等,保障身體自主、受教權與健康權。

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婦女福利及企劃組組長楊秀川迴應,月經幣政策倡議衛福部表示尊重,未來將會進行評估與研議,並在11月16日前針對公共政策平臺提案做出迴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