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團批健保政治化 缺病人觀點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批評,臺灣健保「缺乏病人觀點」,尤其在藥品、醫療、健保給付決策過程中,病團意見未被重視。(鄧博仁攝)

面臨高齡、少子等人口結構變動,加上昂貴新藥發展,全球健保都面臨嚴峻課題。民團批評,臺灣健保30年來,受「政治化」影響,政策偏向醫界,但改革不僅是保費、財務負擔問題,更應關注病人觀點及醫療資源分配的公平性;呼籲政府增加對健保的投資,並積極開源,納入所得以外的收入。

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長劉淑瓊直言,影響健保最大的因素是「政治化」,談論議題時,不看證據,而是靠「喊」。她認同把餅做大,但要正視分配正義。醫界提到健保會的方案,內部喬定了沒?協商是基於對大局的瞭解,還是音量大就贏?或是和「天聽」的距離?

劉淑瓊認爲,近年健保會徒有形式,沒有精神。醫界與付費者協商破局,由主管機關決定,拿到的預算反而更多。近年政府立場偏向醫界,甚至「要五毛給一塊」,協商已名存實亡。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批評,臺灣健保最可惜的是「缺乏病人觀點」,尤其在藥品、醫療、健保給付決策過程中,病團意見未被重視。她指出,明年一定會漲保費,否則2029年健保6%費率一定到頂、2031年健保會崩盤。各界批評民衆不想漲保費,但不是大衆不繳,而是保費結構有問題。

此外,臺灣不斷蓋醫院、增病牀,但我國醫院覈准病牀數,遠高於WHO標準,且醫護人力短缺,許多病牀根本淪爲「蚊子牀」;我國今年醫學中心增至25家,超出所需2倍以上,醫療資源過度集中區域,要蓋醫院、就應收回病牀,醫界批評給付太便宜,卻又繼續增加醫療資源,健保給付永遠跟不上擴張速度。

劉淑瓊指言,「付費者關心的是,當我們付出資源時,得到的是不是有價值的服務」?滕西華建議,健保改革應納入病人聲音,醫院、政府也要做好資源管理。健保開源「只有2條路」,政府須增加投資,保費徵收部分,不能只靠薪資所得,要擴大費基,將財產、經常性移轉所得、股利所得等都納入徵收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