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社區都更鬆綁三箭!連棟限制、建蔽率、使用項目擬調整

臺北市松山區民生社區自民國56年引進美國都市計劃開發方式,興建至今已近60年,不過由於社區爲專用特區,都市更新、新建大樓等皆受到限制,無法單獨都更。(張珈瑄攝)

民生社區爲臺灣首個「美式街廓」規畫的示範社區,現住居民約有5萬3000多人,部分居民想都更,卻因民生社區管制要點受限。(張珈瑄攝)

臺北市松山區民生社區自民國56年引進美國都市計劃開發方式,興建至今已近60年,不過由於社區爲專用特區,都市更新、新建大樓等皆受到限制,無法單獨都更。北市府修訂相關要點、公展並蒐集民意後,朝3大方向調整,包含鬆綁連棟建物都更限制、住宅用地使用項目及航高建地區建蔽率。臺北市都市計劃委員會20日下午審議, 部分居民不反對都更,但希望能維持民生社區原本風貌,都委會主席李四川裁示,由都發局蒐集委員、民衆意見檢討,再提下次都委會討論。

民生社區爲臺灣首個「美式街廓」規畫的示範社區,現住居民約有5萬3000多人,部分居民想都更,卻因民生社區管制要點受限,建蔽率不得超過50%、容積率不得超過200%,馬路旁也必須要各留設2至4公尺的人行道。

北市都發局昨上午也赴議會工務委員會專案報告北市都市計劃建蔽率、容積率檢討,爲了降低民生社區都更重建整合難度,鬆綁連棟建物重建規模至1000平方公尺即可都更,不過切割後須剩餘500平方公尺;另也因應住商混合使用現況,開放做一般事務所;另也放寬當地莊敬裡受限機場航高建築基地重建誘因,建蔽率擬由50%放寬至75%。

不過當地議員詹爲元認爲,放寬建蔽率但容積率卡住,都更誘因仍不足;都發局長簡瑟芳表示,目前容積率仍維持200%,但未來捷運民汐線經過的地方,可爭取TOD獎勵,容積率放寬2倍至400%。

詹爲元昨下午在都委會也指出,民生社區之所以有特色來自於「沒有彈性」的連動設計,也因此造成沒辦法開發。現在反對放寬連棟的民意居多,129件陳情案中,有99案反對,雖然有技師能把關解除連動的結構安全,但北市都更鄰損案件層出不窮,更何況是連棟建物,結構安全應納入考量。

陳情人指出,絕對不反對都更,但反對連棟切割,我們跟建商之間經過長時間角力,如果現在法令通過就像是給建商一把刀來威脅住戶,若不接受建商條件就切割住戶,我們不希望是小建商來蓋,因爲未來成本上漲很有可能會蓋不下去,或是如果切割改建,萬一地震恐造成牆壁龜裂、房子垮掉。

都委會委員指出,照現在都市計劃規定去做更新,是100%不可能變回以前的民生社區,風貌絕對會全部改變;另有委員說,「複雜的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說穿了是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權衡,要去檢視哪些是可以突破的,再做適度的開放。

李四川表示,民生社區建物老舊,像是衛生設備、鋼筋裸露等問題,但當時的建物是連棟性質,只要有1、2戶不贊成都更就有困難性,所以有人提議往後都更採不連棟形式,但也有人認爲不連棟,就很難保存人行道、退縮綠地等美式街廓的樣貌。

李四川直言,市府也希望能夠都更能夠往前走,但要同時保持民生社區原來的風貌有困難,鬆綁連棟規定仍有90件反對,只能儘量蒐集意見找到兩邊的平衡點,不管是建蔽率、容積率,或是能否將原爲私人土地的人行道給公家管理,不敢講說是雙贏,但最起碼尋求一個可以接受的方案,尤其地震對於老舊房子有很大影響,要保持公安纔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