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融資再加碼 金融支持亟待打通“最後一公里”

許璐 本報記者 李暉 北京報道

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主力軍,也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隨着民營企業座談會的召開,如何提升金融支持民營企業的水平成爲市場焦點。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全國工商聯、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國家外匯局聯合召開金融支持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座談會,要求執行好金融支持民營經濟25條舉措,進一步暢通股、債、貸三種融資渠道,加大各類金融資源要素投入,將民營企業金融服務做實、做深、做精。

自中國人民銀行2023年推出“金融支持民營經濟25條舉措”後,民營企業貸款增速明顯提升,定向支持效果顯著,結構性亮點突出。與此同時,《中國經營報》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民企融資在實踐中仍存在政策傳導的“最後一公里”問題。

針對如何進一步將相關政策落實落細,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認爲:政策細化應更聚焦有效需求與有效供給的動態平衡,金融系統需要進一步聚焦工具創新、精準施策,將政策紅利轉化爲民營企業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民企貸款餘額增長持續

智慧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於北京地區的高新技術企業,公司總裁肖要林向記者表示,2024年能明顯感受到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增加。

“比如資本方更傾向於對科技公司進行技術價值和未來市場空間方面的瞭解,而非一味強調歷史財務指標,銀行機構也進一步落實了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信貸支持。”他表示。

央行公佈的《2023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民營企業貸款同比增長12.6%。根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2024年上半年民營企業信貸情況,2024年6月末民營貸款餘額約71.8萬億元,同比增長9.0%。

央行2024年四季度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顯示,增速位於前三位的依次是綠色、科創、普惠。綠色貸款餘額達36.6萬億元,同比增長21.7%;科創企業中的科技中小企業貸款餘額達3.27萬億元,同比增長21.2%,高新技術企業貸款餘額達15.63萬億元,同比增長7.5%;普惠小微貸款餘額達32.93萬億元,同比增長14.6%。

一位股份行高管向記者透露,該行2024年專門發佈了助力民營經濟的相關貸款計劃,在科技金融方面構建了專門的服務體系。同時優先支持先進製造業,開通綠色通道,加快審批速度。2025年1月該行小微企業貸款餘額同比增長13%。

在債券融資渠道,根據Wind數據,2024年民企共發行各類債券8941億元。

東方金誠研究發展部執行總監於麗峰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自2017年以來,受兩輪違約潮及投資機構風險偏好下行影響,民企債券發行規模呈現下降趨勢。2024年民企共發規模較2023年下降1.04%,降幅收窄了7.5個百分點。近年來,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和民企信用風險出清進入尾聲共同推動民企債券發行降幅收窄,融資缺口逐年收窄,並有望在2025年轉正。

在國家經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導師、教授郝宇彪看來,無論高新技術企業還是科技型企業,想獲得銀行貸款要面臨更高門檻或附加條件,這也導致企業更願意去尋求直接融資。

瀚高基礎軟件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位高管向記者表示:“作爲國產基礎軟件企業,近年來能感受到科技金融對企業發展的推動作用。2024年我們完成了C+輪融資,地方金融部門也組織了多場融資推介、IPO培訓相關活動,希望未來能得到更加多樣化金融支持和賦能。”

應側重強化企業“獲得感”

落實“金融支持民營經濟25條”,本質是一場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前述民營企業座談會上提出,要求建立常態化銀企交流溝通機制,運用好全國中小微企業資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暢通服務鏈條,提升民營中小微企業融資效率。

不過記者在採訪中也瞭解到,不少民營企業在融資環節中仍存在着“最後一公里”問題。

“隨着公司業務進一步聚焦於AI與行業應用賦能,商業價值正在顯現。不過企業2024年的融資價格略有增加。”北京一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負責人向記者透露。在他看來,金融機構對研發投入型科技企業的授信方式還可以進一步創新。

地龍力生物工程(天津)有限公司是天津市一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賈立明董事長向記者表示:“科技金融說了很多年,真正的企業用技術標準、專利或者商標貸款政策還有待細化,與地方在政策標準執行方面也存在不一致。”

針對近年來民企債券融資政策支持力度較大,但民企發債佔比仍低,於麗峰認爲,主要障礙在於民企多處於競爭性行業且規模相對較小,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因此信用風險相對較高,而投資者整體風險偏好較低,對民企債投資缺乏信心。

“未來,可通過加大增信工具支持力度降低和分散信用風險、創新產品類型以支持民企多樣化的融資需求,引入和培育高風險偏好投資者以豐富債券市場投資者結構,以及加快高收益債市場建設等方式促進民企債券融資的進一步暢通。”於麗峰表示。

此外,記者也注意到,根據央行發佈的《中國普惠金融指標分析報告(2023—2024年)》2023年年末,普惠小微信用貸款僅佔普惠小微貸款的23.7%。

“這表明,一方面還要繼續推進金融機構落實普惠金融任務,加強金融創新,更好地服務和激發小微企業潛在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應通過與政府財政政策形成合力來刺激小微企業的需求。”北京工商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張正平表示。

記者注意到,近年來,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精準評估民營企業信用狀況來降低風控成本、提高服務效率、擴大金融服務覆蓋範圍,已經成爲推動普惠金融發展的重要舉措。

在張正平看來,在數字化過程中,企業還存在實際困難:一方面,我國民企數量很多,但不是所有企業的數據都在線上留下了數字痕跡,這就需要佈置更多的物聯網設備才能夠加快信息採集速度和範圍;另一方面,對於實現數字留痕的企業,由於統計口徑不一,也面臨形成新的數據孤島。

針對如何打通民企融資的“最後一公里”,郝宇彪認爲,其一,應切實健全民營中小企業增信制度,破解民營中小企業信用不足、信息不對稱等融資制約;其二,改善金融機構內部考覈機制和信貸管理機制,破除民營中小企業獲得貸款時所擔負的附加條件;其三,加強業務創新,針對民營企業融資靈活性強、可抵押品相對有限等特點,加強科技賦能,開發適合民企的信用類融資產品。

(編輯:李暉 審覈:何莎莎 校對:翟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