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女子不要公子嫁乞丐,父母反對,三年後方知女兒眼毒

創作聲明:本文爲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清朝康熙年間,京城有個名叫王作良的富戶。

他家裡有個女兒王秀英,這丫頭絕對是個天才。

十三歲就把家裡的藏書翻了個遍,讀書的速度和理解力都遠遠超過了她那位傳統思想的老爹。

王秀英對知識有着極大的渴望,可家裡的書她早就爛熟於心了。

她央求父親:「爹,隔壁粱家藏書那麼多,能不能幫我借幾本來看看?」

王作良聽了女兒的請求,板着臉說:「女孩子讀那麼多書幹什麼?又不能去考功名。好好學學女紅,將來才能找到好人家。」

王秀英可不是個輕易認輸的主。她靈機一動,開始了她的說服攻勢:

「爹,您想過沒有,如果我將來嫁了個沒本事的丈夫,咱們家指不定還得靠我養家呢。不多讀點書,我哪來的本事?」

王作良被女兒問得一時語塞。

王秀英趁機又補了一刀:

「再說了,像唐太宗那樣的明君,不還得有魏徵給他出謀劃策?

我多讀書,將來當個賢惠的妻子,給丈夫提點建議,這不是很好嗎?」

王作良被女兒說服,只好答應去粱家借書。

王作良來到粱家,恰好遇到粱員外的兒子粱信。

這位公子哥整天只知道舞刀弄槍,對讀書一竅不通。粱員外對兒子的狀況那叫一個愁眉不展。

兩位家長一拍即合:「咱們的孩子要是結婚,豈不是天作之合?」

粱員外眼睛都亮了,「我兒子要是能被你閨女管教管教,那可真是再好不過了!」

婚事就這麼定下來了。

可惜好景不長,沒兩年粱員外就去世了。

粱信不懂經營,沒多久就被對手陳家整垮。

更倒黴的是,他還輸了一場賭局,不得不當了三年乞丐。

王秀英聽聞此事,心疼不已。

她派丫鬟送了幾本書給粱信,並附上一張紙條:

「男子漢大丈夫,跌倒了就要爬起來。這些書或許能幫你重振家業。」

就在這時,陳家的少爺陳憨子看上了王秀英。

王作良聽說陳家要娶女兒,高興得合不攏嘴。

可王秀英卻斷然拒絕:

「爹,咱們不能只看重人家的家世。我已經有婚約了,怎麼能說嫁就嫁?」

王作良氣得臉都綠了:

「你是不是腦子壞掉了?粱信現在連口飯都吃不上,陳家可是咱們鎮上數一數二的富豪!」

王秀英眼珠子一轉:「爹,您彆着急。我有辦法。」

這丫頭耍了個小把戲。

她配製了一種特殊的藥,吃了能讓臉上長出斑點,還會散發出難聞的氣味。

王秀英故意在陳憨子跟前晃悠,把人家嚇得屁滾尿流,再也不敢打她的主意。

三年時間飛快過去。

粱信熬過了乞丐生涯,王秀英也到了適婚年齡。

兩家人一合計,乾脆把婚事給辦了。

別說還真是有緣。

這三年粱信可不是白混的。

每天晚上啃王秀英送的書,學問突飛猛進,整個人也變得穩重起來。

婚後第二天,粱家老管家送來一封遺囑。

原來粱員外早就預料到兒子會遇難,在老宅後院的松樹下埋了五萬兩銀子,就是爲了讓兒子東山再起。

粱信熱淚盈眶:「要不是你,我可能還是個整天舞刀弄槍的莽夫。」

王秀英微笑:「咱們一起努力,遲早能重振家業。」

新婚夫婦沒閒着。

王秀英出謀劃策:「咱們先別在這兒和陳家硬碰硬。趁着年輕,到外地闖蕩闖蕩。」

粱信深以爲然,兩人帶着五萬兩銀子開始創業。

粱信跑業務,王秀英管賬本。沒幾年,生意就做得有聲有色。

這期間,朝廷換了新皇帝。

陳家失去靠山,生意一落千丈。曾經的鎮上首富轉眼間淪爲落魄戶。

兩年後,粱信夫婦凱旋歸來,直接將陳家打入塵埃。

陳憨子一蹶不振。

王作良徹底服了:「閨女,還是你有遠見。要不是你堅持,咱們家指不定要遭多大罪。」

王秀英笑道:「爹,現在您總明白了吧?讀書可不是女子的禁忌。」

夫妻倆重振家業後,始終銘記粱員外的教誨。

他們熱心公益,以仁義爲懷。

這個故事在當地傳頌多年,成爲千百人爭相傳頌的佳話。

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不要小看任何人,尤其是女性。

有時候,看似柔弱的外表下,可能隱藏着驚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