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人家庭聚少離多,他們是如何維繫親情的?

重慶冬日清晨的薄霧還未散盡,許航與楊曌已在航站樓的岔路口分別。

他向左走向CZ2007航班的停機坪,她向右踏入CZ2045航班的協作室。

這是他們婚後第18個春運,也是第16次在除夕前夕各赴征程。航前協作室的電子屏紅光閃爍,映着楊曌眼角的疲憊,但她接通女兒視頻時聲音立刻雀躍起來:“寶貝看,媽媽戴了你送的新絲巾!”屏幕那頭的小女孩舉起手繪的“全家福”:爸爸在飛機駕駛艙,媽媽在客艙,而她坐在一朵棉花糖般的雲朵上。

這樣的畫面,早已刻進中國60萬民航人的日常。當春運旅客量突破9000萬人次時,無數個“許航家庭”正用特殊的方式守護親情。

烏魯木齊飛往杭州的航班上,90後機長楊皓之盯着艙外流轉的星河。這是他十年飛行生涯中唯一能回新疆過年的機會,卻因父母需照顧祖輩再度錯過團圓。

落地後,他打開母親寄來的包裹:一罐手抓飯用保溫盒裝着,附頁寫着“趁熱吃,你爸說航油味哪有家裡羊肉香”。

更深的刺痛來自孩子的詰問。當機務陳洪義深夜歸家,發現兒子蜷縮在玄關等他,夢中還在嘟囔“爸爸的飛機比我重要嗎?”

這句讓90%民航父母破防的質問,最終被轉化爲停機坪上的親子課。次日陳洪義帶兒子觸摸飛機輪胎:“你看,爸爸修好它,才能送生病的孩子去見醫生叔叔。”孩子將扳手模型珍藏在書包,從此向同學炫耀:“我爸爸會修大鐵鳥!”

民航人的親情哲學,藏在時間縫隙的微光裡。許航夫婦發明了“錯峰日曆”:楊曌飛早班時,許航凌晨四點給孩子做愛心便當;許航夜航落地,楊曌在保溫箱留好解酒湯。他們的女兒學會用樂高搭建父母航班號,在玩具飛機舷窗貼上全家福。而除夕夜分隔萬米高空的夫妻,通過客艙廣播完成獨特告白。

楊曌爲旅客發放“家書明信片”,許航在安檢口幫遊子提行李,兩人用守護千萬家庭團圓的方式,兌現着“比翼雙飛”的誓言。

那些無法抵達的生日會與家長會,被民航人淬鍊成更厚重的儀式。安全員王宇翔將女兒塗鴉貼進飛行日誌,乘務長孫士奇通過“家屬探親票”帶女兒在停機坪看夕陽。當孩子指着跑道問:“媽媽爲什麼總在太陽裡上班?”孫士奇把女兒舉過頭頂:“因爲我們要把光送到更遠的地方啊!”

夜幕低垂時,楊曌的航班掠過許航執勤的跑道。她望向舷窗外熟悉的尾燈,在值班日誌寫下:“親愛的,03跑道第三盞燈又滅了,記得報修。”而許航摸出夾在手冊裡的便籤。

那是女兒用拼音寫的:“bà ba mā ma,wǒ de yún duǒ děng nǐ men xià bān。”

(爸爸媽媽,我的雲朵等你們下班。)

後記:永不降落的牽掛

民航人的親情如同高空航線:

當三萬英尺成爲日常,愛便有了最遼闊的着陸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