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乳業盈利預警,印證了在業務擴張、併購策略上的隱憂
2月18日晚間,蒙牛乳業(2319.HK)發佈盈利預警公告,預計2024年度淨利潤僅爲0.5億元至2.5億元,相比2023年的48.09億元,同比暴跌94.8%至98.96%,創下2017年以來的最低利潤水平。儘管毛利率和經營利潤率有所提升,但營收同比下降,主要受附屬公司貝拉米(Bellamy’s Australia)及聯營公司中國現代牧業(HK.01117)虧損影響,加上高達38億至40億元的商譽及無形資產減值撥備,對整體業績造成重大沖擊。
此次盈利預警讓市場震驚,也進一步印證了蒙牛近年來在業務擴張、併購策略上的隱憂。儘管公司表示這些減值撥備爲非現金性質,不會影響實際運營和現金流,但如此大幅的盈利下滑,仍然讓投資者對蒙牛未來的增長能力感到擔憂。
業績下滑的三大核心原因
當前,中國乳製品行業正經歷供需錯配的挑戰。原奶市場供給過剩,而消費需求卻未達預期,直接導致原奶價格持續下跌,影響乳業整體收入表現。據農業農村部2025年2月份數據,內蒙古、河北等10個主產省份的生鮮乳平均價格爲3.13元/公斤,同比下跌13.8%。自2021年8月生鮮乳價格達到4.38元/公斤的高峰後,目前已累計下滑近30%。奶價下跌雖然緩解了成本壓力,但由於市場需求疲軟,企業難以通過銷量增長來抵消營收損失。
蒙牛在2019年以73億人民幣(約15億澳元)高溢價收購貝拉米,曾寄望在高端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取得突破。然而,貝拉米的業績一直未能達到預期,2021年、2022年蒙牛已先後計提6.2億元和7.42億元的商譽減值。而2024年再度計提38億至40億元,足見其經營困境。
事實上,早在收購之初,貝拉米的財務狀況已經出現問題。知情人士透露,蒙牛的顧問團隊曾強烈反對這筆交易,認爲貝拉米的營收增長乏力,溢價過高。然而,蒙牛管理層仍堅持收購,希望藉助品牌效應開拓國際市場。然而,高端嬰配粉市場競爭激烈,貝拉米並未能在中國市場取得優勢,最終成爲蒙牛業績上的沉重負擔。
作爲蒙牛的聯營公司,現代牧業(01117.HK)在2024年預計虧損13.5億元至15.5億元,相比2023年的1.85億元淨利潤,業績出現巨幅倒退。虧損的主要原因包括:淘汰低效奶牛,導致生物資產公平值重估損失15億至17億元;商譽減值4億至6億元,進一步加重虧損。蒙牛作爲現代牧業的最大股東,需按比例承擔7.9億至9億元的虧損,使得其自身利潤大幅下滑。
盈利預警發佈後,蒙牛股價在2月19日早盤高開,最高漲11.76%至17.48港元,但午後股價回落至17港元左右。市場對此次預警的反應較爲複雜:一方面,投資者認爲減值利空已被釋放,未來財務報表將更加健康;另一方面,盈利大幅下滑仍令市場信心受挫,投資者仍需觀察公司後續戰略調整。
事實上,蒙牛的股價自2024年12月至2025年2月,整體呈現震盪下跌,從17.56港元跌至15.64港元。雖然期間受到政策利好刺激,曾出現短暫反彈(如2024年12月和10月分別上漲9%和11%),但整體趨勢依然承壓。
蒙牛的業績隱憂早已被市場察覺。2024年8月,摩根大通下調蒙牛評級,從"增持"降至"中性",並大幅削減目標價近57%至13港元。麥格理證券也認爲,牛奶需求疲軟、市場競爭加劇,使得蒙牛面臨壓力,並下調其目標價。事實證明,機構的謹慎態度是有依據的。
共工新聞財經記者據業內人士分析認爲,面對利潤大幅下滑的現實,蒙牛必須重新審視其增長戰略,以下幾點將成爲關鍵:1. 剝離或重塑貝拉米業務。貝拉米已成爲蒙牛盈利能力的最大拖累。未來,蒙牛需要評估是否繼續投入資源挽救貝拉米,或考慮出售資產止損。此外,公司需優化高端奶粉業務,打造更具競爭力的產品,以彌補市場份額損失。2. 現代牧業的調整。現代牧業作爲蒙牛的重要供應鏈環節,近年來頻繁虧損,已影響到蒙牛整體利潤表現。未來,蒙牛可能需要優化牧場管理、提升奶牛生產效率,以減少對財務報表的負面影響。同時,公司可能考慮調整在現代牧業的持股比例,以減少虧損對財務的衝擊。3. 持續優化成本,提升盈利能力。儘管2024年盈利大幅下降,但蒙牛的經營現金流依然穩健,毛利率和經營利潤率均有提升。未來,公司可能會進一步優化產品結構、減少低效營銷開支,以提升核心業務的盈利能力。4. 深耕新消費市場。目前,蒙牛特侖蘇仍是市場上的強勢產品,但其他品類的增長乏力,尤其是常溫酸奶、部分常溫奶產品銷量下滑。未來,公司需要在低溫奶、奶酪、功能性乳品等領域加大投入,以適應新的消費趨勢。同時,加強餐飲渠道佈局,開發針對餐飲市場的乳製品,也是新的增長點。
2024年的業績預警,暴露出蒙牛在併購戰略、市場需求、成本控制等方面的深層次問題。儘管短期內鉅額減值撥備是不可避免的陣痛,但如果能成功調整業務結構、優化資產管理、挖掘新增長點,蒙牛仍有望在未來重新走上穩健增長的道路。
未來一年,將是蒙牛轉型的關鍵時期。蒙牛是否能從併購擴張模式轉向更穩健的增長策略,決定了其在全球乳業競爭中的長期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