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驚見恐龍完整化石!一億年前「仁波切」現形 保存頭顱與手部

▲在蒙古戈壁沙漠中發現名爲「「札瓦賽帕勒仁波切」的厚頭龍化石。(圖/路透,下同)

記者羅翊宬/綜合報導

蒙古戈壁沙漠出土的厚頭龍化石,是迄今最完整且年代最久遠的圓頂頭恐龍標本,科學家命名爲「札瓦賽帕勒仁波切」(Zavacephale rinpoche),研究顯示牠生活在1億1500萬至1億800萬年前,頭骨、手部及胃內石頭完整保存,體型雖小卻顱頂已大致成形,爲厚頭龍早期演化提供珍貴線索。

根據美媒《紐約時報》,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古生物學家Chinzorig Tsogtbaatar博士發現仁波切時,僅是從帳篷走出,便看到山坡上突出的一個小圓物,經仔細檢視後確認是厚頭龍的圓頂頭骨。厚頭龍以可能喜歡頭對撞而聞名,而這件標本也被認爲是目前已知最古老、最完整的厚頭龍化石,17日在《自然》(Nature)期刊上發表。

科學家將牠命名爲「札瓦賽帕勒仁波切」,其中「zava」在藏語中意爲「根源」,象徵牠是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厚頭龍;「cephal」爲拉丁語「頭部」;「rinpoche」在藏語意爲「珍寶」,因化石頭骨在懸崖邊上發現,有如一顆向外突出的寶石。北卡羅來納自然科學博物館古生物學主管Lindsay Zanno表示,這件標本的發現對研究圓頂頭恐龍的演化歷史意義重大。

成年厚頭龍體長可達4.3至4.6公尺、體重介於363到410公斤,身高約2.1公尺;相比之下,仁波切體長不到1公尺,體重僅約9公斤,死亡時年齡約2歲,屬於尚未發育完全的「青少年」,但顱頂已大致成形。與白堊紀晚期厚頭龍顱頂由2塊頭骨組成不同,仁波切的顱頂僅由1塊頭骨構成,是歷來出土厚頭龍中新發現的物種。

仁波切的頭骨、手臂及手部保存完整,且胃內含多顆胃石(gastroliths),幫助消化食物。研究顯示,這隻幼年恐龍雖體型小,但頭盔已相當發達,說明圓頂頭骨在厚頭龍生物學中極爲重要,並在早期演化中就已出現,之後一直保留至後代。

「對我們研究圓頂頭恐龍的人來說,仁波切是期待已久的標本」,多倫多大學古生物學家David Evans表示,「這件化石揭示了厚頭龍早期演化的關鍵線索,並讓科學家能更深入瞭解這個鮮爲人知的恐龍族羣。」

仁波切手部非常小,與霸王龍類似,保存細節驚人。Zanno博士花費數十小時逐骨重建手部,她表示,手骨初看甚至可能誤以爲是胃內內容物。此外,胃石是現代鱷魚、雞以及部分恐龍如劍龍已知會使用的消化輔助物,這也是首次在厚頭龍胃中發現。

化石在北卡州立大學完成多年的精細修復後已歸還蒙古,但研究團隊擁有足夠掃描資料與樣本,未來仍可進行更多研究。Evans博士指出,「考慮到厚頭龍完整頭骨與骨架的稀有性,仁波切將在未來數年持續提供珍貴科學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