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出土罕見恐龍完整化石 專家取名「仁波切」盼解謎團
科學家在蒙古戈壁沙漠發現相當完整的厚頭龍化石。(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國際知名期刊《自然》17日刊載了有關恐龍的重大考古發現。科學家在蒙古戈壁沙漠發現一具白堊紀厚頭龍化石,爲歷來出土的厚頭龍化石之中年代最久遠且遺骸最完整的一組,科學家對於這種恐龍知之甚少,新出土的這組化石提供了大量研究線索。
綜合路透社、科學新聞網站phys.org週三(17日)報導,厚頭龍(Pachycephalosaurs)是草食性恐龍,以圓頂狀堅硬的頭骨聞名,這是人類已知最奇特但瞭解也最少的恐龍之一,在恐龍時期的末尾棲息於亞洲與北美洲,體型嬌小輕盈,掌小、前肢短、後肢修長,體積與現今德國牧羊犬差不多。迄今出土的厚頭龍化石均極其不完整,有時甚至只找到頭骨。
蒙古科學院在戈壁盆地東部發現的這具厚頭龍化石,距今大約1.08億年,屬於早白堊世(Early Cretaceous),生存年代比迄今出土的所有厚頭龍早了1500萬年,當時的戈壁盆地是有許多湖泊的山谷,周圍環繞懸崖峭壁。出土地點另發現多種其他草食恐龍遺骸,還有各種魚類、海龜、鱷魚的近親。
科學家把牠命名爲「札瓦賽帕勒仁波切」(Zavacephale rinpoche),以藏語「根源」(zava)、拉丁語「頭部」(cephal)組成,「根源」代表牠是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厚頭龍;「仁波切」(rinpoche)在藏語意爲「珍寶」,因爲化石頭骨在懸崖邊上發現,有如一顆向外突出的寶石。
成年厚頭龍體長可達4.3至4.6公尺、體重介於363到410公斤,身高約2.1公尺;這隻「仁波切」體長不到1公尺,體重僅約9公斤,體型很小,死亡時年齡約2歲,屬於尚未發育完全的「青少年」,但顱頂已大致成形。牠的顱頂只有1塊頭骨,白堊紀晚期的厚頭龍顱頂則由2塊頭骨組成,新出土的這只是歷來出土的厚頭龍之中新發現的物種。
這隻青少年厚頭龍腦袋上有「裝飾品」,以小小尖刺突起與點狀物的造型環繞顱頂與頭骨後端。研究團隊根據化石四肢骨骼的生長環(growth ring)以判定個體年齡,生長環類似樹木的年輪。蒙古出土的這組化石,則是學界首度利用生長環以界定厚頭龍的顱頂何時發育完全。
厚頭龍的顱頂有何用途?這一點仍有爭議,科學家推測牠們會像大角羚一樣,以撞擊頭頂的方式確立在羣體的統治地位,並確保交配的權力。研究論文資深作者、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古生物學家札諾(Lindsay Zanno)說,一般認爲,厚頭龍的頭頂無法用於抵禦捕食者,也不能用來調節體溫,所以學界研判用於炫耀與爭奪配偶,僅具社會性行爲功能。
札諾說,蒙古出土的化石頭部顱頂已發育完全,這代表牠成年之前可能已有社交行爲,甚至已經有過交配的經驗,「若得靠頭頂建立地位傳宗接代,最好早早開始練習」。
厚頭龍滅絕已6600萬年,此前學界對其前肢形狀、消化系統運作甚至生長過程、活動方式幾乎一片空白。蒙古的發現極其珍貴,化石有完整四肢與頭骨,比起其他遺骸完整許多,有了「札瓦賽帕勒仁波切」,很多基本知識可望建構,除了奇特的頭顱如何演化而成,厚頭龍的起源與其他恐龍的關係也有機會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