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禁“罷工” 實事改造不應成爲“形式改造”

“小區裡所有的門禁都失效,門幢處於24小時洞開的狀態,住着太不安心了。”近日,有家住浦東萬馨佳園的居民向媒體反映,自家小區的門禁失效了。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這段時間以來,接連失效的不僅是萬馨佳園這一個小區。在浦東川沙新鎮,多個小區的1700餘個門禁先後“罷了工”。原因也並不複雜,相關部門不願意繼續出資維保了。

爲老小區升級改造門禁系統,是上海各屬地政府近年來力推的民生實事之一。出發點肯定是善意的。

按照常理來推斷,政府出資爲老小區添置設施後,日常就應該由居民使用、物業來管理。但問題就出在,當初門禁系統改造完成後,沒有配套相應的移交機制,對設施的產權歸屬、管理責任歸屬進行明確,這使得門禁設施的權責始終是一筆糊塗賬。

財政充足時,還能得過且過,如今政府要帶頭過“緊日子”,這筆錢就愈發顯眼了。當地政府一撒手,“民心工程”瞬間成了“鬧心工程”。

眼下的消息是,這些門禁仍只能由當地政府兜底,重新換裝由某國企提供的免費門禁系統,可問題是,下次到期之後呢?

門禁罷工,也暴露出基層治理中的一些積弊,首先是“重建設輕運維”的老毛病。裝完門禁,拍個照,發個通稿,就算完成任務。其次,這樣的實事工程竟然全程沒有民衆參與。因此,當務之急是要釐清業主、物業、政府的權責邊界,探索政府、居民和企業間的多元合作模式。

中國開啓城市化進程至今,不少地方都面臨設施老化的問題,大規模城市更新正在展開。與此同時,又一輪反對形式主義的風潮正在席捲全國,相關部門不妨以此爲鑑,讓城市管理多一份科學與從容。畢竟,說到底,城市是“人民的城市”。

編輯: 秦揚軻

責編: 趙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