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妝變局丨接連關閉旗下品牌 聯合利華意欲何爲?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易佳穎 實習生閆鑫廣 上海報道
近日,聯合利華宣佈關閉旗下英國清潔美妝品牌 REN。聯合利華指出,公司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開始正式採取措施關閉 REN 業務。因爲綜合內部因素,再加上近年來的市場挑戰,使得該品牌無法長期保持成功。
而就在上個月底,4月30日,聯合利華還關閉了旗下高端護膚品牌TATCHA天貓海外旗艦店,而其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媒體賬號自今年2月起已停止更新。該品牌入駐中國不足五年後,就正式退出自主運營的線上渠道。儘管TATCHA仍通過絲芙蘭等第三方渠道銷售,但其線上撤退被視爲聯合利華高端美妝戰略調整的重要信號。
以上種種舉措,不免讓人關聯起聯合利華新上任的首席執行官Fernando Fernandez提出的策略,是否意在聚焦強化需求創造和高毛利業務。據聯合利華發佈2025年一季度業績報告,公司今年一季度實現營收爲148億歐元,同比微降0.9%,基礎銷量同比增長1.3%、基礎銷售額增加3.0%。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指出中國市場“一季度呈現高個位數下滑”,主要消費品牌如清揚和衛寶等均受衝擊。
“剎車再提速?”
不僅是旗下品牌的收縮,聯合利華早在去年就啓動了“增長行動計劃”,推行大規模精簡。
此前CEO Hein Schumacher主導裁減了約7500名員工,約佔總人數的6%。此外,集團大幅收縮品牌組合,將400餘個品牌聚焦爲30個核心品牌,現佔集團銷售75%。
不過,Hein Schumacher已於今年3月辭去首席執行官和董事會董事一職,由時任聯合利華首席財務官兼執行董事Fernando Fernandez接棒首席執行官一職。彼時,聯合利華表示,仍將持續推進“增長行動計劃。”
而在此次財報中,聯合利華透露,截至第一季度末,已減少約 6000個全職員工,預計到2025年底,該計劃將節省約5.5億歐元。在財報中,Fernando Fernandez指出,“第一季度基本銷售額增長3%,這反映了我們在發達市場日益以高端和創新爲導向的品牌實力。全球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加劇是不爭的事實,但我們的創新計劃、品牌背後的強大投資以及不斷提高的競爭力,使我們有信心實現我們的全年計劃。”
對於正在拆分的冰淇淋業務,聯合利華財報中也提到,有望在2025年第四季度完成冰淇淋業務的分離,並預計將於7月1日開始獨立運營。以上這些改革旨在削減成本、提升效率,但短期內增加了重組支出,並對各業務板塊造成衝擊,需要時間驗證成效。
從不同業務部門來看,目前,聯合利華業務共分爲五大板塊,分別爲美容與健康業務、個人護理業務、家庭護理業務、營養業務和冰淇淋業,在今年一季度分別實現營收33億歐元、33億歐元、30億歐元、34億歐元、18億歐元,業績佔比分別爲22%、22%、21%、23%、12%。
聯合利華集團重申對2025年全年的業績展望,預計基礎銷售增長將在3%至5%的範圍內,2025年上半年和下半年的利潤率將比2024年更加均衡,關稅對集團盈利能力的直接影響預計有限且可控。
品牌老化與渠道洗牌
而從地區來看,亞太非地區以44%的營收佔比佔據集團第一大市場地位。報告期內,該地區營收爲65億歐元,基礎銷售額增長2%。
但具體到中國市場,2024年已經出現下滑的跡象。2024年全年財報中指出,中國市場業績同比下滑中個位數。第一季度的高個位數下滑並非突發,而是延續了去年以來的疲軟趨勢。
針對中國市場份額下降的現象,聯合利華管理層表示,已對中國市場採取“針對性干預措施”,例如豐富產品矩陣、強化品牌宣傳、數字化渠道拓展等。公司預計這些舉措將在2025年下半年開始顯現成效,屆時中國市場業績有望出現回暖。
而這背後是消費者的迭代和消費習慣的變化,現今中國年輕消費者偏好線上社交化體驗和個性化產品,線下傳統渠道增長減緩。這種消費結構轉變使得未能及時順應趨勢的品牌份額承壓。追求性價比和年輕化的傾向導致衛生巾、護膚、洗護等品類競爭更趨白熱化,高端和低端分化明顯,對聯合利華偏重傳統的品牌造成挑戰。
實際上,在營銷方面,聯合利華在2024年開始“社交優先”,據官方透露,大於30%的中國數字預算給了抖音、快手。同年,聯合利華全新美妝與健康業務品類工廠在合肥投產,到年底,聯合利華還推出了FTC(Factory-to-Consumer)數字化物流模式。不可否認,聯合利華中國從“後端”供應鏈到“前端”品牌都在努力。
而在洗護和彩妝賽道,主打洗護的清揚業務持續低迷,並被新銳國貨在功效敘事上追平,衛寶與 Lux 在沐浴品類的銷量也呈低個位數下滑態勢。大衆價位的冰淇淋和日化品更容易被“消費降級”波及,公司也在財報中指出,冰淇淋板塊的盈利能力“持續承壓”。
相比之下,同爲外資,歐萊雅北亞區總裁3月對外稱集團今年計劃在華保持約5%增長,並將“功效護膚”列爲發力重點,其2025第一季實現了117.3億歐元的銷售額,多家競爭的市場格局進一步給聯合利華帶來了挑戰。此外,本土國貨品牌也在崛起,對聯合利華形成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