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半天計劃”開發校外教育基地863個

爲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提升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解決複雜問題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深圳市秉持“以萬物爲教材、把世界作課堂”的教育理念,通過空間重構、資源重組、機制重塑,率先在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開展“每週半天計劃”課程改革試點,積極打造“校內校外一體、線上線下聯動、政企社校協同”的立德樹人新模式。自2024年試點以來,參與學校近300所,開發校外教育基地863個,開展閱讀課、校外課超5000課時,參與學生超54萬人次。

打造千個特色教學場館空間

引入8個AI學習系統

一方面,深圳市着力豐富教學資源供給模式,打造實踐育人新品牌。建立教學空間多維供給機制,突破傳統課堂邊界,着眼城市特色和優勢開發校外教育基地,打造城市全場域育人場景,利用深圳革命烈士陵園、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等紅色資源,共建愛國主義教學基地,提升學生愛國情懷;利用科技企業以及科學館、天文臺等科普資源,共建科學教學基地,激發學生科研興趣;利用蓮花山公園、紅樹林生態公園、廣東內伶仃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自然資源,共建生態環境教學基地,不斷提升學生環保意識。完善課程設計開發機制,聚焦國家課程大綱,由市、區兩級教科院統籌組織,引導全市域參與課程設計,全市公辦中小學校(含校區)每學期至少開發1門校外教育基地課程,已申報建設課程近2000門;面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各類企業等徵集遴選基地課程,提升課程豐富度。優化教育資源全市共享機制,堅持“開放共享、協同育人”理念,在全市公辦中小學校(含校區)打造1000個特色教學場館空間,面向全市師生開放共享,以校際資源的互利共享,帶動全市中小學生科學素養的整體提升;開發上線深圳校外教育平臺,爲師生提供校外基地與課程的搜索、預約、評價等共享服務,已上線基地479個、課程278門;貫通全市統一的人工智能教學平臺“深教AI”應用集成教學平臺,整合知名企業教學資源和全市名師教學成果,引入8個AI學習系統,爲全市897所學校提供教學資源和工具支持。

打造“小小科學家”品牌

首批105個“科學小屋”投用

另一方面,健全課程質量管控體系,引領立德樹人新方向。建立課程申報體系,嚴把“入口關”,制定《深圳市義務教育階段“每週半天計劃”校外課教學指南》,明確課程開發思路和設計要點,包括校外基地課程遴選標準、性質、目標、內容、實施、評價等要素。建立動態監測體系,嚴把“過程關”,圍繞“目標-監測-分析-改進”的教育質量優化閉環,設置兩級共14個指標,落實責任督學進校督導,確保“每週半天計劃”落地生根,保質保量;依託深圳校外教育平臺,注重線上數據監測評估,探索建立平臺課程評比、依效付費等機制,及時清退質量不佳、評價較差的基地,保障校外基地良性運行。優化目標評價體系,嚴把“出口關”,健全學校優質發展評價體系,分學段開展分類督導監測,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重點評價由“育分”轉向“育人”的成效;建立“三有”(即臉上有笑、眼裡有光、身上有汗)青少年評價體系,與新課標培養目標相銜接、基於“五育並舉”的學生素養監測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同時,完善多方協同參與機制,營造校社共育新生態。構建常態化資源對接機制,舉行“科學教育·社會協同”資源對接交流活動,全市近百家市直部門、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各區教育部門和中小學校參與,市科協聯合91家單位發出“科學教育·社會協同深圳倡議”,25家單位與教育部門簽訂合作協議,凝聚育人合力。構建差異化項目培育機制,結合區域資源稟賦和部門特色資源,引導各區各部門創造性挖掘特色教學項目,讓城市豐富的“資源庫”變成學生成長的“課程庫”,市科技創新局統籌全市科研院所、高科技企業,爲科學教育賦能;市工業和信息化局依託市工業展覽館等開發課程;坪山區依託區內核心產業、高校及科學教育聯盟等平臺,打造生物醫藥、信息技術、社會科技等科普主題基地;大鵬新區對接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博物館、大亞灣核能科技館等資源,繪製科學教育校外資源地圖。構建集約化資源利用機制,依託全市黨羣服務中心,打造1000個“社區科學小屋”,構建“15分鐘青少年科學教育服務圈”,打造“小小科學家”品牌,全市首批105個“科學小屋”投入使用;充分利用全市博物館、美術館、音樂廳等50個文化場館,以及17所高校和深圳灣實驗室科研院所開放的實驗室、圖書館等資源,積極開發校外教育基地和課程,助力“每週半天計劃”試點穩步推進。

採寫:南都N視頻記者 周正陽 通訊員 韋國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