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新冷戰 爲新加坡帶來棘手挑戰

新加坡在國際事務中保持明智的平衡,從一個區域工業強國和繁忙的港口,發展成一個主要的金融中心和全球領袖。(粘耿豪攝)

十個小國智慧:從領導力、創新到科技。(天下文化)

新加坡在國際事務中保持明智的平衡,使它從一個區域工業強國和繁忙的港口,發展成一個主要的金融中心和全球領袖。李光耀很早就認識到亞洲鄰國所構成的潛在威脅,因此巧妙地尋求與西方合作,特別是與美國建立緊密的聯盟。這不但強化了新加坡的安全,也成爲其經濟成長的催化劑。李光耀將積極和西方交往與活躍的區域外交相結合,使他很早就贏得倡導區域合作的聲譽,並在東南亞國家協會的成立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新加坡與西方的合作及其在東協框架內的關係,使它在國際舞臺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這個合作和相互聯繫至關重要的世界中,新加坡的平衡外交政策爲那些試圖在瞬息萬變的地緣政治環境中尋求應對之道的國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範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新加坡成功避免內部紛爭和外部衝突的經歷,證明了其理性決策的成效。

新加坡積極參與各種區域性和跨區域性的論壇,並在其中積極倡導自身的利益。這些平臺包括東南亞國家協會區域論壇、亞太經濟合作會議、亞歐峰會、大英國協、不結盟運動、東亞拉美論壇以及七十七國集團,聯合國和世界貿易組織也是新加坡外交政策努力的重要舞臺。新加坡毫不掩飾地在這些國際機構內倡導公平、合作和全球治理的原則,其指導信念是:秉持這些原則的國際舞臺,將永遠對新加坡有利。

李顯龍和他父親一樣聰明。年輕時他曾在新加坡軍隊服役,後來前往劍橋大學攻讀數學並取得一級榮譽學位,返國後在政府部門任職並逐步升遷。但李顯龍體認到國際情勢正以危險的方式惡化。美國和中國之間日益升高的對抗,導致新冷戰逐漸成形,正爲新加坡帶來棘手的挑戰。

一開始只是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衝突,但是現在已經不再是兩個敵手間的問題,而是對全球經濟網絡中的所有國家都造成影響。二○一九年第一季,中國和美國之間的貿易戰爆發,新加坡的經濟遭到波及,成長率不但低於預期,還創下近十年的最低水準。中美雙方對價值數千億美元的商品徵收關稅,加上美國對中國科技巨頭華爲的禁令,對新加坡深陷其中、錯綜複雜的全球生產鏈,造成間接的傷害。

隨着中美之間的政治動態日益惡化,其間接影響勢必波及全球經濟,並對新加坡產生重大沖擊。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新加坡的生存繫於貿易和經濟關係的多元化。只有擴大夥伴網絡,這個國家才能度過難關,保障其經濟福祉。

貿易和科技限制是中美地緣政治競爭的工具,這已不是什麼秘密。二○一九年,李顯龍在香格里拉對話會中發表引人深思的演說,他敏銳地指出,和平國際貿易的未來,取決於美國與中國這兩個大國能否找到辦法解決其日益加深的衝突。新加坡秉持務實主義,堅信中美之間沒有無法跨越的意識型態鴻溝。因爲儘管中國的政治結構植根於共產主義,實際上卻是奉行市場原則。中國藉由在現有的多邊機構框架內運作,並避免將其共產主義意識型態強加於其他國家,獲得巨大的利益。事實上,中國與各國及其領導人打交道,並不會考量其聲譽或地位,這凸顯了中國不干涉他國內政的承諾。而且,人們應該要認清的是,對美國在亞洲的幾乎所有盟友,包括日本、南韓、菲律賓、泰國、澳洲以及新加坡等衆多友邦和合作對象來說,中國都是最大的貿易伙伴。因此,中美衝突升級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

新加坡認爲,中美關係正常化的重大障礙之一,是現有多邊機構的缺陷,特別是世界貿易組織。例如,美國經常採取片面行動,實施超過世貿規定的關稅和貿易制裁。美國偏好雙邊協議,優先考慮自身利益,而很少關注並維護多邊體系。這種態度自然會引起全球經濟體系中其他參與者的擔憂,因爲這樣一來,該體系的可行性和公平性便受到質疑。

新加坡做爲一個小國,無法承擔忽視他國利益的後果。在雙邊談判中,新加坡發現自己處於相對不利的地位,因此領導層強調必須改革和加強多邊機構,而不是阻礙其運作。新加坡現在的重點是建立一個更廣泛的區域和國際合作框架,這一架構能促進更深層的經濟合作,進而不僅增進整體的繁榮,還能強化集體的安全。

當各國在彼此的成功中獲得更多利益時,就會使維護有利且和平的國際秩序變得不可或缺。這種安排對大國和小國都有好處。因此,當務之急是要創設一個區域和多邊合作的體系。這種方法將確保經濟合作的好處不僅限於物質的繁榮,還能創造一個更安全、更和諧的全球環境。很顯然,大國並不能爲我們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而像新加坡這樣的聰明小國,則給了我們希望的理由。(三之二;《十個小國智慧:從領導力、創新到科技》;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