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臺博弈/從美中和戰 看共軍海峽雷霆軍演

我國海軍蘇澳軍艦(1802)監控共艦山東艦對臺軍演。圖/國防部提供

解放軍在臺海軍演「海峽雷霆」,名稱就是告訴臺灣要釋放「雷霆之怒」,但重要的是,如何從中美關係下來理解,其一是時機,其二是美中對抗的戰略。

在時機方面,日前傳美中峰會將在四月或在六月舉行,這次軍演勢必會影響峰會氣氛,爲何這時舉行?

據剛去過北京的美國參議員戴恩斯表示,川習會將在年底,出乎大家意外,可是復旦國關學院院長吳心伯卻表示,所謂近期將有高峰會,是美方放出的煙幕,雙方根本仍在非常初期協商階段。

其實川習的高層幕僚,像是王毅、沃茲甚至魯比歐,都尚未展開穿梭互訪,替元首擬定共識協議,高峰會的確還有一段時間。

賴17條後 北京最佳時機

從北京的角度,此空檔是軍演最佳時機;賴清德十七條之後,如果不採取行動,等於默認他改變現狀,但出手震懾臺獨又會損及美中關係,峰會拖至年底,現在動手,有緩衝的空間。

北京也希望以軍演來測試川普政府底線;剛訪問亞洲的美國國防部長赫塞斯表示,美國將確保在包括臺灣海峽在內的印太地區擁有「堅實、戒備、可靠」的威懾力,並指責中國的行爲具有「攻擊性和脅迫性」,赫塞斯還宣佈對菲律賓出售廿架F—16戰機,協助日本共同開發先進中程空對空飛彈,這是不是美國的戰略底線?

針對圍臺軍演,美國的反應看似很強,國務院表示,中國再次展示自己不是負責任的行爲者,面對中國的軍事、經濟、資訊和外交壓力,美國將持續支持臺灣;白宮也表示,川普強調維持臺海和平,重申美國反對任何單方面企圖用武力或強迫方式來改變現狀。

尤其讓臺灣與地區盟國安心的是,在赫塞斯抵達日本當天,華盛頓郵報公佈了五角大廈機密文件「暫時國防戰略指導」,這份指導最特別之處在於,將臺灣恐遭入侵視爲唯一必須優先考量的情境,比其他潛在威脅更優先,併爲此調整龐大的美軍架構轉向印太。

有些人解讀爲,這文件直接打臉那些說「臺灣有事,美國不會來救」的人,不過衛報引述分析人士警告,臺灣對美防長赫塞斯與國防部的支持需謹慎以對,因爲這與川普本人的實際舉措仍存在落差,而白宮內部也有派系角力,對中鷹派並非主導,更重要的是,美國對臺立場還是川普說了算。

美砸巨資 建設第二島鏈

尤其這要與另一項政策相互參看,就是軍演必須從美中對抗消長的戰略來理解;赫塞斯抵達關島時,與密克羅西亞聯邦總統共同宣佈強固第二島鏈建設,其中包括在距離關島約八百五十公里的雅浦島(Yap)開闢機場與擴建碼頭,總經費達廿億美元。

所謂的第二島鏈,是以關島爲核心,包括小笠原羣島和馬利亞納羣島等西太平洋島嶼,目前第二島鏈上的天寧島,美軍正在興建新機場,關島已有空軍與海軍基地,還有在馬紹爾羣島的彈道飛彈防禦試驗場,以及在帛琉的高頻雷達系統。

退至第二島鏈,主要是因爲「第一島鏈」包括千島羣島、日本本州羣島、沖繩、臺灣與菲律賓羣島北部,容易受到中共飛彈威脅。華府智庫史汀生中心去年十二月發表報告指出,美中若爆發衝突,解放軍飛彈攻擊可能造成美國在印太第一線空軍基地跑道以及滑行道無法使用,因此修建第二島鏈機場與基礎建設,是川普政府「拒止戰略」的展現。

拒止戰略 美正加速執行

此概念出自現任國防部次長柯柏吉之前的專書「拒止戰略」,他認爲美國應避免捲入全面戰爭,而應以成本可控方式,持續嚇阻中共在印太擴張,換句話說,不是在東海或臺灣海峽擊敗對手或追求主導地位,而是以阻止對手達成其戰略目標爲目的。

強化第二島鏈,有人認爲,有助提升美軍韌性,無關放棄第一島鏈,「每當在第二島鏈新增一處戰略要地,就讓中國多出一個必須進行打擊的目標,從而削弱解放軍集中火力的能力」,可是現在大陸有「關島快遞」暱稱的東風廿六型中程導彈,已經高達二五○枚,而且數量不斷增加中,也許撤到第二島鏈還不夠,可能要退到第三島鏈,即以阿留申羣島爲起點,向南穿過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最後抵達紐西蘭的新防線。

放棄第一島鏈退守第二島鏈計劃,早在拜登執政期間就已推動,並不是川普上臺纔開始,但川普政府削減國防預算之際,不惜投下巨資建設,證明了拒止戰略正在加速進行。

如果美軍準備退到第二島鏈,而讓日本與南韓等盟國負擔起防衛臺灣的主要責任,這難道不是讓人心寒的戰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