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智庫:臺灣3成天然氣來自卡達 成中國能源戰破口
卡達與臺灣已簽定供氣27年的合約,不過,美國智庫示警,臺灣液化天然氣進口有30%來自卡達,而卡達易受中國施壓,臺灣應思考是否尋求替代;北京曾在他國基礎設施植入惡意軟體,臺灣即刻起須強化港口、機場等實體防禦。
華府智庫「捍衛民主基金會」(Foundation forDefense of Democracies,FDD)7月赴臺兵推,模擬中共在不開一槍下,利用經濟戰封鎖臺灣能源進口,使臺灣社經制度崩潰。FDD今天發佈觀察報告。
報告指出,臺灣近半電力仰賴液化天然氣(LNG),而所有LNG與煤炭都仰賴進口,且能源儲備有限。這不只使電網穩定性面臨風險,更是重大戰略弱點。
中國可以透過發動大量經濟戰、選擇性海上封鎖以及對臺能源供應商施加外交壓力,輕易將臺灣推向極限,削弱社會韌性。
「捍衛民主基金會」表示,如果臺灣液化天然氣供應中斷,將立即造成全球經濟與外交衝擊。屆時臺灣必須在「家庭與醫院用電」和「半導體產業」之間取捨,而後者正是臺灣經濟支柱,也是對全球外交的籌碼。
中共可利用網路、外交與經濟工具,加上海上力量,將臺灣的電網置於風險之中。臺灣必須立即展開能源進口多元化,例如重新思考對卡達的能源依賴;即使付出額外成本,也要簽定與美國的能源合約;發展更多再生能源,甚至考慮重啓關閉的核電廠。
根據去年臺灣液化天然氣進口統計數據,總量爲2100萬公噸,其中38%來自澳洲居冠,其次爲卡達25%,美國則爲10%,排名第3。卡達能源公司(QatarEnergy)去年表示,同意供應中油公司液化天然氣,爲期27年。
卡達能源公司未公佈協議金額。另根據彭博,卡達將依約每年提供中油400萬噸液化天然氣。
此外,「捍衛民主基金會」表示,中國已經在網路空間「備戰」,在他國關鍵基礎設施中植入惡意軟體與後門,臺灣必須召集公私部門的關鍵基礎設施供應商,例如港口、航空、起重機等,討論如何強化臺灣的網路與實體防禦。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去年報導,上海振華重工起重機佔美國港口船到岸起重機近8成。
這些起重機物美價廉,卻安裝精密的感應器可以記錄追蹤貨櫃出發地和目的地,引發外界憂心中國可能借此掌握,支援全球美軍行動的物資進出資訊。
「捍衛民主基金會」的報告並重申臺灣建立社會韌性的必要性,以撐過中共主導的圍困,因爲北京的邏輯是,耐性施壓下,就能使臺灣政治崩潰。因此,臺灣人民承受中共脅迫的能力是關鍵。
如果臺灣能夠頂住最初的壓力,及早提升能源夥伴關係,並避免因一時衝動而被北京塑造成「挑釁」的一方,中國的優勢將逐漸消失。
但臺灣要爭取時間,必須現在就投資強化網路、能源與社會韌性。即使代價高昂,也要在危機發生前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