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造船廠設備「停留在戰後」!南韓投資1500億美元 急派技術人員

▲除了半導體,造船業也是南韓重要產業之一。(圖/達志影像)

記者羅翊宬/編譯

爲了能與美國川普政府針對關稅達成協議,南韓承諾投入高達1500億美元,協助推動名爲「讓美國造船業再度偉大」(MASGA)的投資計劃,協助美方振興老化的造船產業,並輸出南韓技術與生產力。不過,報導揭露,美國造船廠當地的焊接技術與設備仍停留在1970、80年代,能否成功實現技術轉移,備受關注。

根據韓媒《中央日報》,南韓造船業界透露,HD韓國造船海洋、韓華海洋、三星重工與韓國造船海洋裝備協會已共同成立專責小組,並推動MASGA專案,希望共同開拓美國市場,進一步深化韓美安保與經濟聯盟。

然而,外界擔憂此計劃恐成爲南韓企業的「投資陷阱」,因爲美國造船業自從二戰後便日益衰退,早已無法自給自足訓練所需的大量熟練人力。爲填補人才缺口,韓華集團去年收購費城造船廠,已先行派遣50名韓國技術人員赴美,協助培訓當地員工,並計劃在2030年前將人力規模擴編至3000人。

HD現代則與首爾大學、密西根大學合作籌組教育項目,計劃先在南韓進行技術訓練後派遣至美國。某造船企業高層直言,美方造船廠至今仍使用韓國1970、80年代淘汰的焊接設備,顯示基礎設施更新與人才培訓將是當前兩大挑戰。

即便投入人力資源,從訓練到真正具備建造高附加價值船隻的能力,仍需相當時間。部分業界人士建議,應考慮將南韓建造的船體區塊運往美國組裝,實現分工合作,減輕美方負擔。不過,要降低美國造船廠的進入門檻,必須仰賴雙方政府的政策協調與法規鬆綁。

其中,被視爲障礙的包括禁止非美國船隻在美國港口運營的《瓊斯法案》(Jones Act),以及限制軍艦僅能在美國境內建造的「V-T修正案」。有鑑於中國擴張海軍實力,美國國會今年2月已提出《確保海軍備戰法案》,盼放寬限制,允許同盟國協力建造軍艦。

此外,南韓國會也展開呼應行動。共同民主黨籍國會議員李彥周7月31日提出《韓美造船產業合作促進與支援法案》,主張設立可興建美軍艦艇的「防衛產業基地特區」,推動國內業者爭取軍工訂單。

南韓業界期盼,若能克服制度障礙與技術落差,不僅有助大型造船企業拓展海外市場,也能帶動國內中小企業進軍國際。仁荷大學教授李章鉉(音譯)指出,若強化大企業與中小企業的聯合輸出,將成爲推動南韓造船業邁向新成長曲線的重要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