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偏頭痛逾4天 宜就醫檢查

偏頭痛好發於20到60歲的族羣,以正值生產力階段的青壯年人口比例最高。(林周義攝)

每年暑假是新鮮人投入職場熱潮,但工作忙碌或緊張時可能出現偏頭痛,造成的勞動力損失不容小覷。專家指出,偏頭痛好發於20到60歲的族羣,以正值生產力階段的青壯年人口比例最高。當每月偏頭痛發作頻率超過4天,或頭痛明顯影響生活及日常活動、急性治療藥物療效不佳時,建議就醫並使用預防性藥物。生活上,應有規律的睡眠、每週3次運動,並以「頭痛日記」記錄發作情形。

40歲從事金融業的小貞(化名),不管臺灣、美國股市都要看,長期作息不正常與工作壓力下,讓她變成慢性頭痛,每個月吃止痛藥的日子比不吃還多,且感覺越吃越沒效、逐漸影響工作表現,甚至一週得請一天假。醫師詢問才發現,小貞求學時期就常頭痛,斷斷續續使用止痛藥到出社會,直到劑量越吃越多,痛感「壓不下來」才決定就醫。

臺灣年輕病友協會去年調查顯示,近7成的頭痛患者需要請假在家休息,平均每人每月要請3天病假,即使勉強上班,也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影響職場表現。林口長庚醫院副教授、腦中風病房主任張庭瑜表示,偏頭痛是種複雜、具特定症狀的原發性頭痛,好發於20到60歲的族羣,以正值生產力階段的青壯年人口比例最高。

張庭瑜說,偏頭痛典型症狀包括:怕光怕吵、噁心、嘔吐,越動越不舒服,搏動性頭痛等,逾4成患者是頭的左右兩邊都痛。有一部分「預兆」症狀則是視覺有莫名光影、聞到味道、視覺一部分缺損等,這類「預兆型偏頭痛」患者,若合併抽菸或長期服用口服避孕藥等,日後中風機率會略爲增加。

若每月頭痛發作超過4天、頭痛明顯影響生活品質或日常活動、無法使用急性治療藥物或效果不佳時,就應以「預防性藥物治療」來減少頭痛發作。同時,作息正常很重要,要有規律的睡眠,運動方面建議瑜珈或有氧運動如腳踏車、慢跑等,建議每週三次、每次20至30分鐘。她也建議以「頭痛日記」記錄發作情形,找出個人體質的誘發食物與其他原因,進一步避免。(吸菸有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