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吸引力下降 全球央行轉向黃金、歐元與人民幣

財聯社6月24日訊(編輯 夏軍雄)根據一項最新調查,越來越多的央行正考慮在外匯儲備中減少美元,轉而增持黃金、歐元和中國人民幣。世界貿易體系的分裂和地緣政治動盪,促使各國央行做出了這一轉變。

國際貨幣金融機構官方論壇(OMFIF)的報告顯示,在剔除計劃減持的情況後,受調查的央行中有三分之一計劃在未來一到兩年內增持黃金,這是至少五年來的最高水平。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引發了市場動盪,並導致美元和美國國債這一傳統避險資產大幅回落。

黃金此前已受到各國央行創紀錄的買入力度支撐,預計長期將繼續受益。調查顯示,在未來十年內,有40%的央行計劃進一步增持黃金儲備。

OMFIF在報告中稱:“在央行黃金購買量連續多年創下新高之後,儲備管理機構正加倍投資黃金。”

OMFIF指出,美元在去年的調查中是最受歡迎的貨幣,但今年跌至第七位,70%的受訪央行表示,美國的政治環境讓他們對投資美元感到猶豫,這一比例是去年的兩倍以上。

在貨幣配置方面,歐元和人民幣將是各國央行在去美元化過程中最主要的受益者。

根據OMFIF的調查,有16%的央行計劃在未來12至24個月內增持歐元,使其成爲當前最受歡迎的貨幣,這一比例高於一年前的7%,緊隨其後的是人民幣。

不過從十年期的配置角度看,人民幣更具吸引力。30%的央行預計將在未來十年增持人民幣,其在全球儲備中的佔比預計將翻三倍,達到6%。

據三位直接與外匯儲備管理機構打交道的消息人士稱,他們認爲,歐元有望在2030年左右重新奪回其在2011年歐債危機後失去的儲備份額。在美國“對等關稅”出臺之後,外匯儲備管理者對歐元的態度明顯轉向積極。

若實現這一目標,歐元的儲備佔比將從目前的約20%回升至約25%。

OMFIF的調查顯示,市場普遍預計到2035年,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佔比將降至52%,雖然仍可維持第一儲備貨幣之位,但將低於目前的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