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將至 預估偏熱、雨量少
梅雨季將至,中央氣象署預測今年5至7月氣溫正常至偏高,雨量則爲正常至偏少。(本報資料照片)
隨着天氣開始轉熱,中央氣象署回顧,今年春季、2至4月主要因北方冷空氣影響頻繁,11個平地站平均氣溫僅20.4度,是2011年以後第3冷,其中臺北站低於14度的日數30天,是近20年來的第3多。面對即將到來的梅雨季,預測今年5至7月各地氣溫正常至偏高,雨量正常至偏少。
氣象署統計顯示,今年11個平地站春季平均氣溫20.4度,低於百年氣候平均值的20.8度,是2011年以後第3冷,最冷的1年則發生在1968年,當時平均氣溫低於百年氣候平均值2.4度。若細看今年臺北站低於14度的日數爲30天,是近20年來的第3多。
氣象預報中心主任陳怡良解釋,北方冷空氣影響頻繁,導致今年2至4月的春季整體氣溫偏冷,南海及菲律賓東方海面對流活躍及水氣移入,使得降雨正常偏多,整體累積雨量是321.3毫米,略多於百年氣候平均值的282.8毫米。
氣象署副署長洪景山表示,全世界去年經歷有史以來最熱一年,到今年1至3月平均氣溫還是史上第2高,但臺灣去年冬天經歷過去11年來最冷冬季,充分反映氣候變遷及全球暖化背景下,世界各地正經歷很難理解的天氣變化,回顧今年春天,北部雨量略多、南部雨量正常,全臺各水庫水情佳,接下來的梅雨季及颱風季,就是攸關全臺水情利用的重要降水季節。
氣象署預測,今年5至7月的雨量正常至偏少,正常機率爲50%、偏少機率30%。至於累積雨量,陳怡良則表示,每年梅雨季累積雨量差異很大,例如1980年累積雨量193.4毫米是最少的1年,最多的1年則是2012年達到891.1毫米,也沒有明顯規律,預報不確定性高,不過近年發現梅雨季的降雨時間更集中、發生短時強降雨頻率也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