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思考,作文膚淺,改變就從一個問題開始

今天和一位家長聊天,聊到了孩子學習的問題。

她比較擔憂的一點是,孩子有一定的天賦,但就是不努力,學習不認真,貪玩,她比較焦慮。

我幫她分析,孩子學習不努力,可能不是原因,而是結果。也就是說,我們要分析,是什麼導致了孩子學習不努力。

她說,可能是家裡給到他的物質條件太好了,孩子沒有努力的動力。

我說,家庭條件好,不是孩子不努力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家庭優渥,纔是孩子成才最大的保障。他們不用考慮物質生存,專注於自己特長和興趣的領域,更能做出成績。

接下來,我們就談到了作文的問題。

孩子最近作文狀態不好,內容看起來像是人工智能寫的,沒有自己的思考。

培養孩子的思考,既簡單又艱難。

說簡單,思考往往是從一個問題開始,多問一個“爲什麼”。但恰恰就是這麼一個簡單的方法,有的孩子卻失去了興致。老師課堂上講什麼,他就記什麼,反正只要考試得高分就可以了。而我們現在身處的環境,也沒有給到孩子思考的時間,各種卷,閒暇時間也被擠滿了,這就是培養思考力的困境。

比如,我給孩子們一個作文題目,並講解了我的寫作思路。孩子們記得很認真。然後我問,你們有什麼思路。大家默不作聲,期待着我繼續講解。

這就是思考的沉默,大腦在這一刻彷彿被鏽住了一般。

爲什麼不能多問一句“爲什麼”呢?爲什麼老師的這個思路好?通過這個思路,我能不能想到其他?我可不可以針對這個題目,寫出三篇不同思路的文章呢?我擔心的是,當大腦習慣了這種單向的接收,還有力氣持續鑽研,並從探索問題的過程裡獲得思考的快樂嗎?

我經常說這麼一個例子:考場上有一些素材是禁忌,是不能寫的,寫來得分也不高。比如清潔工的素材。

有思考力的同學,不存在素材禁忌的問題,任何看起來俗套、雷同的素材,他們都能化腐朽爲神奇。

比如,可以寫一個愛美的清潔工,她把銀杏落葉,掃成了一個心形,讓人駐腳拍照。她不僅打掃了街道,也美化了我們的心。還可以寫一個幸福的清潔工,她吃着家人給她送來的飯菜,滿臉微笑,就像在享受一頓美味的大餐。

人爲什麼要思考?套用哲學家蘇格拉底說的一句話,“未經思考的人生,不值得過”,我覺得,“未經思考的知識,不值得去學”,經過思考的知識,才能爲我所用,強健我們的精神骨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