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西線運價昨日跌到成本價1700美元 關稅多數需再協商影響出貨
▲轉口貨如何認定有待確認,越南很多廠商暫停出貨。(圖/紐澤西港務局提供)
記者張佩芬/臺北報導
上週美西線每大箱(40呎櫃)運價還在2000美元上下,昨(9)日馬士基航運網上出現1700美元運價,傍晚一家亞洲聯盟船宣佈比照,預料各家船公司都會陸續跟進,超大型攬貨公司負責人指出,1700已經是多數聯盟船的成本價,估計將會加速迫使以較小型船航行美西的非聯盟船退出美西線。美東線運價也出現鬆動,自3700-4100美元降到3400-4000美元。
超大型攬貨公司負責人指出,川普強迫各國對美國的財政困難做大輸血,對很多國家都是嚴重的傷害,而因爲對等關稅美國民衆被迫買高價貨,雖然美國政府有稅賦減免、補貼等「大而美」法案對應,但是通膨與物價上漲無法避免,且該法案被認爲會有嚴重後遺症。
另一家超大型攬貨公司負責人指出,目前已經公佈的14國對等關稅,並非協商結果,而是美國片面發信通知的稅率,估計都還需要再做協商,臺商指出,泰國、柬埔寨36%的關稅,印尼32、孟加拉32%的關稅如果真實施,很多國際企業恐怕會選擇工廠搬回大陸。
越南做了最大犧牲,給美國零關稅,換來的20%關稅,實際上還是越南多數企業負擔不起的稅額,而中國的轉口貨還要再加徵20%關稅,現在很多越南廠已經暫停出貨,因爲需要確認轉口貨是如何認定,是否自中國進的原料就被視爲轉口貨,因此市場的紛亂並未歇止。
臺灣出口企業的不安恐怕更勝於東南亞國家,原被公佈的32%對等關稅,即使美國如外傳給臺灣20%的稅率,加上自今年4月以來新臺幣升值15.15%,中華徵信所擔心企業出走,機械業擔心出現倒閉潮。
攬貨業分析,美國生意難做,企業努力拓展歐洲市場,上半年已經大量倒貨歐洲,影響下半年貨量,雖說歐洲線運價有上漲條件,但實際上困難度不小,在美國給中國90天關稅寬鬆期後,6月初調回美國的加班船與新增航線船班,現在開始回到歐洲線,上一週該航線線每大箱2800-3600美元之間的運價,這一週在2800-3200美元之間,平均運價已有下修。
本月15日船公司訂有漲價計劃,也透過減班穩定運價,但是歐洲線都是超大型貨櫃船在走,多數船隻還是無法滿載,即使近日紅海危機升溫,繞行好望角所增派的10%的運力不會釋放出來,但是Alphaliner最新航運市場供需成長預測,今年供給成長高達10.3%,需求成長僅有2.0%,運力過剩還是很明顯,月中的漲價是幾日行情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