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議價法學者聲聲催 討論三年未見下文 籲加快研擬院版法案
媒體議價議題在國內已討論三年,卻只聞樓梯響,學者昨(6)日抨擊,目前爲止未見政府提出具體成效。示意圖。圖/本報資料照片
媒體議價議題在國內已討論三年,卻只聞樓梯響,學者昨(6)日抨擊,目前爲止未見政府提出具體成效;然而,「立法」是確保媒體和平臺公平競爭的唯一作法,希望行政院能洞瞻全球趨勢,儘快研擬院版法案,加快我國媒體與數位平臺議價的立法腳步。
政治大學法律系特聘教授王立達、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唐士哲與臺大新聞所教授林照真昨日舉行線上記者會,呼籲數位平臺使用新聞應付費。
臺大新聞所教授林照真說,臺灣媒體著作權權益嚴重受損,除了政府立法外,實在沒有其他管道可以和跨國平臺相抗衡。
此外,生成式AI運用媒體報導作爲AI(人工智慧)模型訓練資料,已經涉及著作權議題,美國、歐盟開始討論,也引發國內學者的關注。
針對媒體議價議題,數位發展部昨迴應,謝謝各界指教。數位部也說,去年底已注意到紐約時報針對OpenAI 使用其數百萬篇文章來訓練ChatGPT等人工智慧技術,侵犯其版權提出告訴,先前在立法院也有委員質詢生成式AI進行資料學習時對媒體內容著作權的影響。對於這些各界的意見,都會帶到行政院跨部會專案小組討論,以凝聚社會各界共識。
過去三年,澳洲、加拿大陸續訂立專法,Google等數位平臺只要使用媒體產製的新聞內容,就必須要付費;印尼也在今年設立專法,要求數位平臺必須付費後,才能使用印尼媒體內容。
國內方面,民間早在2022年下半年提出學者版「新聞媒體與數位平臺強制議價法草案」,去年上半年立法院會期,也有立委提出法案,然因今年立法委員換屆,上一屆未審畢法案,今年必須重新提案。
王立達指出,順利連任的立委林楚茵、林宜瑾、範雲民進黨立委,已經將「媒體議價法」草案重新提案,民衆黨立委張啓楷也表示,該黨已將「媒體議價法」列入黨團優先法案,國民黨立委翁曉玲也表示支持此項立法。
林照真說,民進黨、國民黨、民衆黨本屆國會席次雖未過半,但希望「媒體議價法」草案能成爲三黨合作的第一個法案,她呼籲行政院也趕快提出法案送到立院,這也可以檢視政府到底有沒有決心,維護新聞自由以及新聞工作的永續性。
數位部從前年底開始,陸續與數位平臺Google、Meta展開三次對談,Google選在去年3月對外宣佈成立「臺灣新聞數位共榮基金」,預計三年內挹注3億元,協助新聞產業數位轉型,由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獨立管理。
林照真指出,這個基金運作了一年,從第一年申請獲得補助的23個提案來看,雖然其中17家申請者爲新聞媒體和民間團體,但另外六個申請者分別是五家科技公司和一所大學系所,可見共榮基金和使用新聞付費並無關聯;唐士哲也說,Google提出的數位共榮基金,算是跨出一小步,但比起本地新聞業流失的廣告收入,Google的參與實爲九牛一毛,「參與」的本質不應是獎勵或從旁協助,而是合理付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