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不再能爲公關輸送人才了

來源 | 一口老炮

我是一個微不足道的人,風大一點,站都站不穩,回頭望去,滾滾的紅塵中,那個媒體人光芒萬丈的時代,真的挺讓我懷念的,他們在每一個秘密的背後,拿着筆,拿着相機,試圖告訴我們真相。

徐浩峰在《師父》中,安排了一段對話,鄭山傲對陳識說,天津十九家武館,沒有一家真教功夫。

最近半年,竟然還有很多企業,來找我去打工,五花八門,什麼類型的都有,但是我自從一頭家養動物變成野生動物後,再也回不去了,哪怕這家公司將來不做了,必然也是去做全職作家,這輩子再去打工的可能性爲零。買賣不成,那很多兄弟,就託我幫忙找人,這裡面我們發現了一個大問題。

企業想重金招公關,媒體,卻已經無人可挖了,曾經公關的人才蓄水池,幹了。

放眼整個中國商業版圖,90%的規模企業的公關一號位,都是來自於媒體,華爲、騰訊、阿里、小米、美團、百度、蒙牛、伊利、蔚來、字節、快手、滴滴……剩下的10%基本是管培生。

這個用人邏輯非常簡單,公關面對的工作對象,就是媒體,媒體人當然更瞭解媒體人,一個圈子裡的,關係自然好處理,這就解決了渠道問題,如果這個媒體人才華橫溢,那麼內容能力也就有了,內容和渠道,雙管齊下,就有了工作的基本面,只要情商過關,能處理好企業內部的各種關係,就算出廠合格。

這些媒體人,去了企業之後,創造了中國30年轟轟烈烈的公關史,留下了無數經典戰役。

這條人才輸送路徑,原本非常通順,大企業招公關一號位,或者中層的邏輯很簡單,去知名媒體挖人,主筆、主編甚至總編,挖來即可。

年輕人,大學畢業,去媒體爲了理想奮鬥幾年,學到了真本領,跟社會的陰暗面鬥爭,建立了自己的人脈江湖,學會了接人待物,也看清了社會的本質,到了成家立業、安身立命的年紀後,順理成章去企業發光發熱,發家致富,養活一家老小,媒體的機會留給下一波年輕人。

這樣的配合,從95年開始到15年,20年期一直通用,我今天之所以還有口飯吃,就是因爲跟我同時期的記者,現在都在各個大廠做VP,兄弟們,賞口飯吃。

南方報系的15年之前的骨幹人才,幾乎全部被公關行業掏空,最知名的調查記者,全部成爲了大廠公關核心,北京的央視、新華社、人民日報以及幾家都市報北青報、京華時報、新京報,還有新浪、搜狐等也一樣貢獻了無數人才,上海在這方面稍微差一點,外企用人邏輯不太一樣,當然一財還是培養了一批。

現在這條路卻斷檔了,1990年出生的一批優秀記者離開媒體後,就後繼無人了,我起碼已經有十年沒有看到過,像樣的調查新聞了,或者說,調查記者這個類目已經絕種,後面巴拉巴拉,此處略去十萬字。

但是企業的公關人才需求,卻是依舊源源不斷,甚至很多公關一號位還在位置上,也一直在爲自己找接班人。

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一個上升期的500強企業,公關一號位生命週期能超過5年,已經算長的,在這種位置上幹了5年後,人的心力、體力都會大幅度下降,而且5年賺到的錢,也足夠後面花了,找人接班,也是必定要考慮的,否則有命賺錢,沒命花錢。

從三年前,大家就發現,現在人越來越難找,媒體裡能挖的人,早就被挖走了,15年之後進去的人,早已經喪失了企業需要的內容策劃能力,不同時代賦予的內容能力是不一樣的,今天媒體裡的同志們,擅長的內容策劃能力,在企業基本沒有任何發揮餘地,“定了”、“剛剛”、“官宣”、“震驚”都被玩成了標題,這種創新,不要也罷。

這樣的結果是什麼?我在所有的中國民營企業大廠中,在中層也最多看到90年的,再往後,我就看不到了。

機構媒體搞不定,那麼很多企業就開始動自媒體的主意,把一些頭部自媒體的合夥人,甚至創始人,挖過去,也算是曲線救國,王自如算不算之前的案例?哈哈,也許不算,這種事,這幾年也發生了不少,就不點名了。大廠也清楚,自媒體,只有老闆有能力,下面幹活的人,基本就是機器人。

如果上面兩條路,都走不通,最後就只能去同行那裡挖了。

現在從同類型企業裡挖人的難度很大,大家現在都是求穩,大部分企業都提供不了飛躍發展暴富的可能性,規模都差不多,收入也不會大幅度提高,何必動來動去?出現的局面就是,想挖的挖不動,能挖的不想要。

這件事情背後,我在思考的問題是,爲什麼自媒體,不能像十五年前的機構媒體那樣,培養出真正的媒體人才?你當然想問,爲什麼機構媒體也失去了這個功能,這個話題不聊,我知道你想害我。

回到文章一開頭的地方,天津武館不教真功夫,是不是可以套用在自媒體身上?自媒體的老闆們都很能幹,但是大多數,怕是也不教真功夫。

首先,一大部分自媒體是刷臉導向型的生意模式。

一個老闆,算是行業老人,大家給幾分薄面,每年各家給點預算,老同志往往也寫不動了,就找一兩個年輕人代筆,寫完之後,老同志改改,企業也就認了,一年兩年,反正就是這樣,交付的產品,就是不死不活,這是一種平衡態,也沒人打破這種行規,這種狀態下,能學到本領,也算是見鬼,老同志自己親自上,怕是都寫不出行業要的東西了。

其次,自媒體寫好軟文才是核心。

自媒體和機構媒體最大的區別是什麼?當年的機構媒體,內容是不賣的,賣的是硬廣,而現在的自媒體,硬廣沒人要,都是賣內容爲生的,年輕人來了之後,十之八九,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寫好一篇軟文之上。

這是一個悖論,這個世界,沒有一個人,是靠寫軟文成爲媒體高手的,但是正規媒體寫作訓練出來的高手,卻很容易把軟文寫好。

其次,師父們的確也不想好好教。

我們一幫中登、老登聚會時,往往會批鬥白眼狼,這些年,我又培養了誰誰誰,然後就跑了,自媒體主編與老闆之間的狗血故事,不勝其多,其實大家也想教真本事,但是現在行業門檻太低,競爭太激烈,一個年輕人你花個兩年時間,教完了,人脈也差不多,隨手就自己幹了,變成了你的競對,不好好教,一直控制資源和人脈,反而能多幹兩年。

最後,有才華的年輕人爲啥去自媒體。

年輕人打工,尤其有才華的年輕人,要不圖個名,比如當年大夥兒去報社、雜誌、電視臺,無冕之王嘛,要不圖個錢,你開足夠多的工資,現在的自媒體,很顯然,兩條都不滿足,那麼才華橫溢的年輕人爲啥要來自媒體給你打工呢?

那麼,自媒體到底能不能培養出人才?這也是我最近長期思考的一個問題,我認爲可以,但是前提是,自媒體的老闆要捨得,捨得自己將來做配角。

我自始至終認爲,自媒體,沒有永遠的老闆,這種組織裡,就兩種核心競爭力,內容能力,商務能力,如果你的晚輩,在這兩種能力上,都超越了你,你就必須思考,讓別人做你的老闆了,年輕人願不願意帶你喝口湯,可能還要看人家臉色。

很多自媒體老闆,理想的狀態就是,自己出去混混,然後家裡有人能批量給自己生產好內容,自己做一個刷臉到處好吃好喝的甩手掌櫃,但是放眼望去,這是癡心妄想,無人能實現,最終還是要自己幹活。

媒體的核心是內容,當一個人,掌握了生產稀缺內容能力的時候,商務的價值,基本可以降爲零。

我想明白了一件事,我們這一行,就是手藝活,跟理髮店、飯店、鐵匠鋪、制瓷一樣,如果你要開門收徒,又想要徒弟將來接自己的衣鉢,那麼就必須控制人數,不能求規模化,師父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花個三年時間作業,傾囊相授,帶着出去見人、見世界,在三年的時間內,建立起深厚的感情,讓年輕人最終有歸屬感,直到最後,慢慢把自己的金字招牌,交給年輕人,讓人家做大股東,做真正的話事人,形成傳承。

我覺得個人IP是沒有價值的,僅僅能賺錢而已,談不上品牌,比如一口老炮,今天我在寫,它是一口老炮,如果我不寫了,這個品牌無法再延續,沒人能接過去,寫下去,這就是曇花一現,我不寫了,還有一個新的人,會用另外一種認知,一種視角,一種態度,去繼續寫,這在我看來,纔是真正的IP,真正的品牌。

我正在以身試法,做這個測試,我找了兩個年輕人,一個男孩,一個女孩,我打算花上三年時間,把所有的“知道”,都告訴他們,我想試驗一下,我的假設,是否可以成功,人與人之間,在我們這一行,到底會不會有所謂傳承。

最後,話題回到企業身上。

從媒體找到合適的人才,來補充自己公關傳播人才不足的路,既然堵死了,那如何解決?我們看一看,爲何多年以來,阿里巴巴的公關團隊,從來不缺人,第一,阿里的板凳夠深,當年挖走的優秀媒體人最多,這與第一代老闆王帥的個人喜好就有很大關係,他就是喜歡媒體人;其次,因爲阿里算是行業內,最早形成內部培養人才機制的公司,從阿里成長起來的優秀公關人,也一樣很多。

這就是將來企業要面對的局面,公關要形成自己培養人才的機制,師徒授業,大廠公關也要開門教真功夫了,這個機制,大部分企業都沒有,就是因爲以前媒體的人,太多,太好用,也太好挖。

這個機制,對於大廠公關一號位的挑戰,非常大,但凡超過50人的公關團隊,人事關係都相對複雜,內卷嚴重;在谷歌,人們強調企業要找A類人才做同事,A類人才首先第一標準,就是喜歡和比自己能力更強的人一起工作,但是有多少大廠公關,有勇氣培養將來可能代替自己的競爭對手呢?

說千道萬,誰讓媒體不再輸送人才了呢。

我是一個微不足道的人,風大一點,站都站不穩,回頭望去,滾滾的紅塵中,那個媒體人光芒萬丈的時代,真的挺讓我懷念的,他們在每一個秘密的背後,拿着筆,拿着相機,試圖告訴我們真相。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很討厭回憶往昔,但是這周,我也忍不住開始回憶了,我真的不喜歡今天的生活,刷短視頻的日子,已經到了忍耐的極限,AI時代,現在更加讓人心煩,肉眼可見,第一批AI時代的寄生蟲已經出現,他們的大腦已經長在了AI身上,方案、稿子、信源甚至寫封情書,都要用AI輔助。

這樣的局面,人還有什麼價值,我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