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臺關稅談判進入最後階段 張建一:臺積電可能會增加投資
臺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張建一樂觀看待臺灣與美國對等關稅談判,認爲有機會降到15%且不疊加。圖/本報資料照片
臺美關稅談判進入最後掀牌階段,外界關切臺灣談判結果?臺經院院長張建一今日樂觀判斷臺灣應有機會獲得關稅降到15%而且不壘加,汽車關稅我方應不會降到零,可能是2.5%。不過臺灣可能要付出一些代價,政府要多采購,臺積電也可能因爲在美國需求增加,增加投資。
臺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認爲,川普要求的美國製造、美國優先,已經鎖定臺積電的先進製程,未來臺積電拉高先進製程在美生產比重恐成定局。她判斷,美國看上臺灣前往投資的產業包括半導體、AI伺服器、汽車零組件及供應鏈。
臺經院今日舉行「2026年景氣展望與產業趨勢研討會」,媒體關切隨着美中元首會談結束,行政院也釋出臺美關稅談判進入最後階段,臺灣原本的20%稅率是否可能再降?
張建一表示,應該最近會有結果,「就看副院長何時再進美國就知道」。他樂觀判斷臺灣有機會爭取到稅率調降至15%,而且不疊加,但臺灣可能因此需要付出一些代價,包含承諾採購,如中油採購阿拉斯加油氣;至於汽車進口關稅也會調降,但應不會降到零,應該2.5%左右。
至於採購部分,張建一表示,因爲經濟規模不同,臺灣採購金額不可能像日本、南韓那麼高,其中,中油臺電等屬於政府單位,政府可以承諾投資多少,但民間企業就只能尊重,「像臺積電除了1650億美元投資外,未來也許會增加,但不可能由政府幫他宣佈,如果美國需求擴大,臺積電也會增加投資」。至於其他廠商採生態系拉幫結派一起去投資,政府可以背後融資擔保,扮演協助角色。
張建一強調,雖然大家都說到美國投資成本高,人工也貴,但廠商如果是爲了美國市場,是爲了在美國銷售,而不是再出口到其他國家,成本就可以抵消。
媒體詢問川普關稅政策即將在美國高等法院審判,張建一表示,雖然有很大機會會推翻對等關稅,但川普還是會透過各種名目,例如美國友好費用、美國友好門票等名目達到實質課稅目的,仍存在很多不確定性,臺灣不能鬆懈。
劉佩真則對美國發動的232條款「來者不善」提出示警,認爲臺積電先進製程在今年第二季全球佔比高達70.2%,比第二名高出62.9百分點,不論是性能、良率、客戶接受度,全面勝出,早也成爲美國覬覦臺灣半導體業的頭號對象。
雖然臺積電做出大幅加碼投資美國的決策,且可豁免晶片關稅,劉佩真認爲,從廠商面來看,臺積電因投資美國總額不斷增加,未來先進製程在美生產比重拉高恐成定局;從產業面來看,供應鏈重組壓力可能弱化臺灣本土半導體完整生態系,隨着臺廠加速赴美投資,半導體業對臺灣經濟拉擡效果可能產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