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態度曖昧 賴清德出訪生變
總統府28日表示,總統近期暫無海外訪問之安排。圖爲2024年賴清德總統(中)出訪太平洋3友邦,過境美國夏威夷。(總統府提供)
美媒28日引述知情人士報導,川普政府內部正在爭辯,是否允許賴清德總統下週出訪中南美時過境美國,因爲擔心此事可能打亂美中貿易談判,以及川普總統正尋求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的峰會。因此,直到上週稍晚,臺灣仍未能獲得美方對賴過境美國開綠燈,令出訪計劃陷入混亂。總統府發言人郭雅慧昨晚則迴應表示,考量近日南部風災災後復原、美臺對等關稅及區域情勢等因素,「總統近期暫無海外訪問之安排」。
巴拉圭總統貝尼亞7月14日接見到訪的外交部長林佳龍等人時,主動提及賴清德將在30天內訪問巴國。外交單位原本規畫,賴清德8月3日出訪、4日過境紐約、14日取道達拉斯、15日返回臺灣。
華府對臺立場 恐成貿易戰籌碼
美媒報導,美方對允許賴清德過境猶豫不決,引起若干美臺官員的不安,擔心川普爲尋求與習近平舉行峰會,可能對中國做太多讓步。對此,白宮和美國國務院迄未回覆。總統府發言人李問說,此類說法純屬臆測,是不正確的資訊。
賴清德此次出訪計劃正值微妙的外交時刻,美國財長貝森特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28日起率團在斯德哥爾摩舉行貿易談判,預計結果有助於舉行「川習會」。
美媒說,川普對賴過境美國出現任何猶豫,都會助長一種疑慮,即擔憂華府對臺立場可能成爲貿易戰的談判籌碼。此前川普就曾突然改變政策,將一些基於國安考量而對中國實施的科技限制,放到談判桌上。
另外,臺灣官員在華府與美方談判,希望敲定協議以避免遭美國課徵32%的對等關稅,亦爲情勢增添了不確定性。
臺美關稅談判 爲情勢添不確定性
美媒並指出,此刻賴清德在國內外的地位,也有顯得弱(looking weak)的風險。上週末,針對反對黨立委發起大罷免行動失敗,爲反對黨提供更多彈藥,有利其推進自己的議程,包括與北京拉近關係。
先前就有報導指,鑑於川習會正安排中,美國可能會重新考慮讓賴總統過境的慣例。對此,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布魯斯17日在例行記者會上重申,臺灣總統等高層官員過境美國符合以往慣例,並完全符合一貫的政策。這類過境安排會考量訪客的安全、舒適、便利與尊嚴。
美媒的第一版報導於昨晚6時上線,總統府7時10分通知記者,考量近日南部風災復原、臺美對等關稅及區域情勢等,「賴清德總統近期暫無海外訪問安排」。據瞭解,賴清德多次南下探視丹娜絲災情,若此時出訪,他不放心。
面對政局紛擾 賴決定坐鎮國內
此外,大罷免失敗後,黨內檢討「抓戰犯」聲浪不斷,黨秘書長林右昌請辭,賴清德必須儘速徵詢繼任人選,行政部門也面臨要求內閣改組的壓力,當此政局紛擾之際,賴決定坐鎮國內。
國民黨立委葉元之昨表示,根據美媒報導,在美中角力過程中,美國也不希望賴清德爲了其政績,成爲國際關係的麻煩製造者,總統府可能擔心被美方「穿小鞋」,不如宣佈暫無出訪計劃。
民進黨立委陳冠廷指出,中國作爲區域性大國,確實在許多國際議題中展現其影響力,但並不代表美國會因此放棄自身原則與利益,臺美在民主、人權與區域和平等核心價值上有高度共識,不應將總統出訪視爲他國干預下的結果,更不應過度渲染中國因素。
美國過去就曾推遲我總統的過境行程,但也可能提出替代時間表和過境地點。美媒指出,賴清德去年過境夏威夷和關島的計劃,就曾因拜登政府要求待美國總統大選後再出發。
報導也說,2006年,美國總統小布希否決當時總統陳水扁過境紐約或舊金山請求,令陳水扁與華府的非官方關係遭受重擊,因爲陳傾向獨立的政策恐激怒北京,也引發小布希政府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