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胎6萬、第4胎13萬!雲林生育補助創紀錄 12月公佈新版
▲雲林七月喜迎第9000位「萬寶龍」新生兒。(圖/記者遊瓊華翻攝)。
記者遊瓊華/雲林報導
雲林縣拚出生率成果亮眼!縣府祭出2年6億元「萬寶龍計劃」後,截至上週已成功催生1萬零7百多名新生兒,提前達標原定1萬名目標。縣長張麗善今(7)日於議會證實,縣府正研議「調整版」新生方案,可能將原本第四胎加碼獎勵提前到第三胎髮放,但坐月子津貼恐不再延長,新辦法將於12月公佈。
這項自去年起上路的「萬寶龍計劃」,補助誘因可說是全臺最有感。每名新生兒除了原本3萬元生育津貼外,縣府再加碼3萬元坐月子費,等於前三胎每胎可領6萬元,第四胎起更暴衝至13萬元。兩年總預算高達6億元,今年縣府再追加1.2億元,確保所有新生兒家長都能如期領到補助。
縣府統計顯示,計劃上路至今共支出4億3056萬元、補助6970名新生兒家庭受惠;今年1至9月再補助3414名新生兒,共花費約2億1528萬元。整體催生破萬、金額逼近6億5千萬元。議會今總質詢中,無黨籍縣議員廖偉晴直言,這項政策「真的有感」,對穩定人口結構有實質幫助,建議縣府應考慮延續。
張麗善表示,雲林過去每年人口自然減少超過4千人,但推動「萬寶龍計劃」後,下降人數明顯縮減至約1千多人。進一步分析,這兩年新生兒中有87%戶籍留在雲林,僅13%因父母工作遷出,政策效益顯著。她指出,領取補助的第一胎佔58%、第二胎38%、第三胎僅8.9%,「可見第三胎以後的生育意願明顯下降,」因此縣府考慮將第四胎獎勵提前至第三胎髮放,讓誘因更集中、效果更明確。
至於第一、二胎生育津貼,張麗善說:「原則上仍維持3萬元,坐月子津貼則不再延長。」她強調,新方案12月公佈、明年起接軌實施。縣府社會處補充,計劃經費來源包含縣府自籌、臺塑企業捐助及第二預備金等,確保財政穩定不影響執行。
除了縣府方案外,各鄉鎮也紛紛加碼搶救出生率。水林、崙背、斗六三地正在研議地方加碼;元長鄉預計明年上路,第一胎補助1.2萬元、第二胎2萬元、第三胎3萬元;口湖鄉明年起各胎加碼1萬元;二崙鄉則將現行每胎6000元補助,明年度提高至1萬元。
張麗善強調,雲林面臨人口外流與高齡化雙重壓力,「要讓年輕人敢生、能養,還得靠長期政策連續性。」她也透露,縣府正整合托育、幼兒園及產後照護資源,「從出生到入學,給家長更安心的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