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商部:半導體232調查報告 2周內公佈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27日宣佈,將在2周內公佈這份關鍵的半導體「232調查報告」。(路透)

美國川普政府醞釀向半導體開徵新一輪關稅,同時取消拜登時代即將生效的人工智慧(AI)晶片出口限制,將深刻影響全球晶片產業格局。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27日宣佈,將在2周內公佈這份關鍵的半導體「232調查報告」,臺灣與韓國等晶片出口國無不繃緊神經。

川普2月揚言對進口晶片課徵25%關稅。美商務部4月1日根據《1962年貿易擴充法》第232條款,正式啓動對半導體、製造設備(SME)及其下游衍生品之國安進口調查,涵蓋包括晶圓、封裝測試設備、成熟與先進製程晶片等範疇,主要聚焦於是否構成國安風險。據路透社報導,盧特尼克28日預告,調查結果將於2周內公佈,意味8月中旬前,會對外宣佈具體建議與可能徵稅措施。

Barclays等外資分析指出,若依照歷史操作經驗,起始關稅可能爲25%,並隨時間逐步提高,不同國家與產品可能適用不同稅率模式。若與藥品等其他232條款調查重疊,半導體稅率最快會在8月中啓用,最晚不遲於9月實施。

若針對所有進口半導體課徵25%或更高關稅,預計將提升臺灣晶片出口美國的成本,可能削弱臺灣晶圓代工與IC設計廠的競爭力。

川普政府強調許多臺企會改投資設廠於美國,以避免稅負。例如臺積電、聯電、日月光等可能加速投資佈局,臺灣業者或因應政策壓力啓動或擴大在美廠計劃。

美國客戶可能要求其供應鏈降低對臺灣的依賴,轉回更具本地化或盟友、其他亞洲地區生產,例如韓國、日本或美國本土。這恐影響臺灣在先進晶圓與封測的集中地位。

Barclays提到,AI、高階晶片或設備仍有被課稅風險,智慧財產與晶片設計服務未必受完整豁免。因此臺灣業者若主力輸出高階技術,仍需重新評估出口佈局。長期來看,臺灣業者將更着重於多元市場與產品策略,逐步減少對美國單一大客戶的依賴,同時擴充日本、歐州、東南亞及大陸的合作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