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前官員:美釋很多混合訊號 北京恐解讀成對臺承諾降低

美國國防部前印太事務助理部長瑞特納。圖爲瑞特納2023年出席國會聽證會。(路透)

美國總統川普上臺後,對臺政策轉變爲戰略模糊,有美國前官員表示,川普政府的對臺立場至今仍不夠明確,甚至釋出混合的訊號,有可能讓北京方面解讀成美國降低對臺承諾。

「全球檯灣研究中心」(GTI)1日以「國際系統變動之下的美臺關係新時代」(A New Era for US-Taiwan Relations in a Changing International System)爲題舉辦年度座談會,邀請學者專家針對臺灣議題發表看法。

座談會也邀請我駐美代表俞大㵢、美國在臺協會(AIT)執行理事藍鶯等人出席,我國外交部長林佳龍也應邀錄製影片,在活動中發表談話。

不過恰逢美國聯邦政府因撥款中斷關門,影響到美國部分政府單位的運作,原訂在座談會中發表談話的藍鶯,最後未能照計劃出席。

針對川普政府的對臺態度,美國國防部前印太事務助理部長瑞特納(Ely Ratner)形容是好壞參半。

瑞特納指出,一方面川普政府中有官員堅信美國對於「臺灣關係法」的承諾,以及美國在印太地區扮演的角色,但另一方面,大家也看到令人擔憂的表現,包括川普政府不鼓勵或阻止賴清德總統出訪過境美國,以及有報導指出,川普日前取消執行援助臺灣的「總統撥款權」(PDA)等。

瑞特納表示,美國用來強化臺灣的國防和韌性的援助力道看來出現減少或減緩,而川普1日也再度在社羣網絡上表達期待他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秋季會面;不過同一時間,川普政府近期也向中國企業祭出相當嚴重的新出口管制。

瑞特納認爲,美國川普政府的對臺政策可能還在發展中的狀態,還不到非常清楚,現階段釋出很多混合的訊號;瑞特納也表示,這樣不明確的狀態可能北京方面解讀成美國對臺的承諾降低,甚至有可能促使北京方面在灰色地帶測試美國的態度。

此外,瑞特納也表示,美國可以透過強化臺灣的國防和韌性來保護美國在印太地區的利益,指臺灣雖然無法單獨對抗中國人民解放軍,但在嚇阻政策和可能爆發的危機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瑞特納說,臺灣加速強化自我防衛能力符合世界的利益,美國持續對臺軍售、對臺軍事融資,以及促進共同生產、共同發展等,瑞特納認爲是美國的優先事項之一。

至於預定在APEC峰會舉行的川習會,GTI資深研究員樑安妮(Ann Kowalewski)分析說,習近平的目標是讓川普針對臺灣議題發言,不管是要求美國表態不支持臺獨,還是要求美國表態不會協防颱灣;樑安妮認爲,中方希望從美方取得可以發揮的素材,爲美臺關係注入不確定因素。

樑安妮表示,中國的目的並非當真要與美國在臺灣議題上達成協議,或者要求美國做出實質讓步,而是希望川普能做出聲明,讓中方可以操作成美國放緩對臺支持的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