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特朗普正將“門羅主義2.0”推向全球
參考消息網4月11日報道 美國《國會山》日報網站4月9日刊發題爲《特朗普正在將門羅主義推向全球》的文章,作者是印度地緣戰略學家布拉馬·切拉尼。內容編譯如下:
上任不到100天,特朗普就顛覆國際規範,挑戰同盟關係,並以生硬的自信重新彰顯美國的實力。這種新模式的本質可謂是19世紀門羅主義的復興及其在全球的延伸。
門羅主義由詹姆斯·門羅總統於1823年首次提出,旨在阻止歐洲干涉美洲事務。其前提很簡單:西半球是美國的勢力範圍。在特朗普領導下,這一理念正得到重新詮釋、拓展和積極推行——不僅限於美洲地區。
特朗普2018年曾在聯合國一次演講中首次提及門羅主義。如今在其第二個任期,他從誇誇其談轉向付諸實踐。他的政府不僅重申美國在拉丁美洲的主導地位,還在重塑與歐洲、非洲、亞洲、澳大利亞、加拿大及北極地區的關係,其方式展現出一種新的、不受半球限制的美國至上主義。
這種轉變在特朗普的貿易政策中體現得最明顯。他將關稅武器化——不僅把關稅當作談判籌碼,還將其視作大搞經濟民族主義的長期工具。特朗普政府不認爲保護主義是一個暫時的階段,而是將其視爲美國復興的結構性支柱。在該框架下,關稅既是財政收入來源,也是地緣政治槓桿,甚至可以用來對付盟友。
特朗普的野心遠不止於貿易領域。他公然對領土擴張表現出意願,表達過對收購格陵蘭島、接管巴拿馬運河的興趣,甚至稱美加邊境是“一條人爲的分界線”。他還提出將加沙約200萬人口永久重新安置到附近國家的想法,這樣美國就可以接管加沙。
這些提議重申了19世紀“命定擴張論”的理念,即相信美國擁有天賦權利,以便在陸地和海洋上擴張其控制權和影響力。
在就職演說中,特朗普明確提及“命定擴張論”,將美國的擴張說成一項自然且崇高的追求。
誠然,特朗普並非二戰後首位推行擴張論的美國總統。但正是由於其前任們的全球擴張,美國如今在至少80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約750個軍事基地。
特朗普的獨特之處在於他的毫不掩飾。這種世界觀最鮮明的體現之一就是特朗普對待傳統同盟關係的態度。他認爲盟友搭美國安全便車並利用美國的慷慨,因而將它們視爲美國經濟的寄生蟲。
跨大西洋分歧在俄烏戰爭中體現得最明顯。歐洲仍專注於應對俄羅斯威脅,特朗普則希望結束他所謂的“野蠻衝突”,並與莫斯科重啓關係。
中國在經濟產出、軍費開支和其他戰略指標方面明顯強於俄羅斯。特朗普政府泄露的防務指導文件稱中國爲“唯一的重要威脅”。特朗普將重心從歐洲轉向印太地區——這意味着美國注意力和資源的重大重新分配,其目標是騰出精力來應對中國的強勢崛起。
特朗普的外交政策很像是延伸至整個西方世界的升級版門羅主義。他試圖收購格陵蘭島的行爲象徵着這一轉變。格陵蘭島遠離美洲,但它的北極地理位置使其成爲一項戰略資產。在經過重新構想的門羅主義中,西方不再是一個擁有共同價值觀的共同體,而是一個理應服從美國領導的地帶。
這種意識形態的轉變將門羅主義從一項半球防務政策重塑成一個涉及美國主導地位的全球框架。特朗普不僅僅是在復興一種舊理念,而且正在將其推向全球。在“門羅主義2.0”之下,西方世界將不僅受到華盛頓的保護,還得由華盛頓來管理。這注定會改變美國所有長期存在的同盟關係。(編譯/朱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