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曝中對美食用油出口真相:川普威脅影響甚微

美媒:中國對美國食用油出口本就大幅下降,川普的威脅影響甚微。(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據觀察者網報導,當地時間10月14日,美國總統川普在社交媒體上發出威脅,聲稱中國「故意不買」美國大豆是一種「經濟敵對行爲」,他考慮終止在食用油以及其他貿易領域的業務往來。川普聲稱,美國完全可以「自己生產食用油」,「不需要從中國進口」。

不過,美國彭博社15日發文稱,根據美國農業部的統計數據,中國對美國的食用油出口量早已在過去半年裡大幅下降,兩國之間的食用油貿易額也遠遠比不上美國大豆往年的出口額。這意味着,即使川普真的停止進口中國食用油,也不會產生多大影響。

分析師表示,中國部分廢食用油出口已經轉向歐洲,另一部分則國內的可持續航空燃料生產商,川普的威脅不太可能對市場產生影響。路透社也指出,美國直到最近幾年才成爲中國廢食用油的主要買家,歐洲、新加坡等傳統買家仍在擴大進口。有匿名中國交易員透露,中國國內生產商已不再考慮美國市場。

中國對美國出口的食用油多爲廢食用油(UCO),這是製造生物燃料的原料之一。自2020年以來,美國從中國進口UCO的數量增長迅猛。美國農業部的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對美國出口的UCO達到創紀錄的127萬噸,價值約12億美元,佔到中國UCO出口總量的43%。

但在去年年底中國調整出口退稅政策,以及美國今年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後,中美UCO貿易額已經開始下降。今年1月至8月,中國對美國出口的UCO降至29萬噸,價值2.867億美元,暴跌65%。

價格報告機構Quantum Commodity Intelligence的分析師丹·麥凱(Dan Mackay)稱,中國部分UCO出口已轉向歐盟,另一些則轉向國內的可持續航空燃料生產商。他表示,美國需求下降的影響已被市場消化,川普發出威脅後,中國UCO出口報價沒有變化。

兩名匿名中國UCO交易員也告訴路透,川普的言論對市場的影響微乎其微。其中一名交易員說:「國內生產商現在主要接受歐洲的訂單,不再考慮美國市場。」

美國直到2022年才成爲中國UCO前十大出口目的地之一。2023年,中國對美國UCO出口激增,這主要是因爲當時的拜登政府公佈了支持生物燃料的激勵措施,以及美國出現建設可再生柴油工廠的熱潮。

海關數據顯示,在過去十年裡,荷蘭、新加坡、西班牙和馬來西亞一直是中國UCO最主要的出口市場,加工了價值數億美元的UCO。路透稱,2025年迄今,新加坡是中國UCO最大買家,進口量增長15%,達到5.37億美元。由於鹿特丹港吸收了大量貨物,荷蘭的進口量增長131.5%。

彭博社指出,與UCO相比,美國大豆貿易的價值要高得多。2024年大豆以245.8億美元的出口額位居美國農產品出口首位,佔農產品出口總額的14%。中國長期以來是美國大豆的最大買家,2024年從美國進口2213萬噸大豆,價值約126億美元。

但在川普政府不斷加碼對華關稅威脅和限制圍堵後,中國已暫停購買美國大豆,轉而增加從巴西和阿根廷等南美國家的進口。芝加哥農業資源公司總裁丹·巴斯(Dan Basse)估計,若中國在11月中旬前仍不進入美國大豆市場,美國對華大豆銷售損失總量可能高達1400萬至1600萬噸。

這已引起美國農民的擔憂,美國馬里蘭州的農民戴維·伯里爾(David Burrier)告訴法新社:「今年將是非常艱難的一年。我們大約40%的耕地可能只能實現收支平衡,或虧損。」他警告說,如果中國長期停止購買美國大豆,這將是「最高級別警報」。

美國大豆協會首席經濟學家斯科特·格爾特(Scott Gerlt)表示,美國農民還面臨更大的財務壓力,農作物收入降低,化肥和農業設備的成本卻在關稅政策影響下飆升。艾奧瓦州立大學教授查德·哈特(Chad Hart)稱,今年美國農場破產數量比去年增加約50%。

馬里蘭州農民特拉維斯·哈奇森(Travis Hutchison)說:「由於關稅,修理聯合收割機、播種機以及所有設備所需零件的成本更高,這將影響我們的營收。」

爲降低對中國市場的依賴,美國豆農希望開拓東南亞、北非等地區的市場。但路透指出,美國出口的替代市場都很小,無法取代全球最大大豆進口國中國的地位。

相比之下,中國的貿易體系更爲靈活,正擴大與南美國家的貿易往來。據央視「玉淵譚天」從中國主要糧食碼頭處瞭解,5月以來,該碼頭每月平均有40多艘來自阿根廷、巴西、烏拉圭等南美國家的糧食運輸船靠岸。這些糧食運輸船90%運輸的都是大豆。

一些分析人士懷疑,雖然川普在放狠話,但他並不會採取更進一步的措施。前美國貿易官員布拉德·塞瑟(Brad Setser)表示:「從對所有中國商品徵收100%關稅,到對食用油進行有針對性的制裁?他絕對不會升級。」

對於川普揚言停止進口中國食用油,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15日表示,中方在處理中美經貿問題上的立場是一貫的、明確的,貿易戰、關稅戰沒有贏家,不符合任何一方利益,雙方應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礎上協商解決有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