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歐洲“以實力謀和平”的虛僞
參考消息網8月25日報道 美國《外交政策》季刊網站8月22日發表題爲《歐洲“以實力謀和平”的虛僞》的文章,作者是該刊專欄作家安查爾·沃赫拉。全文摘編如下:
歐洲結束俄烏衝突的願景完全可以概括爲“以實力謀和平”。現在的問題是,這是否僅僅是一種願景。
歐洲一直認爲俄烏衝突對歐洲安全構成事關存亡的威脅。爲此,歐洲向烏克蘭提供了軍事援助,以期讓它轉變爲一個有能力自衛的國家。
但這種轉變一直是一個長期目標。特朗普政府加快了與俄羅斯達成和平協議的時間線,這意味着歐洲到了關鍵時刻:它準備好親自提供援助來確保必要的和平了嗎?歐洲人是否會放棄謹慎的做法,向烏克蘭提供軍隊作爲安全保障,即使冒着人員傷亡和在歐洲內部面臨政治怒火的風險也要如此?
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研究員拉斐爾·洛斯說:“這是核心問題。”
前法國駐華盛頓大使熱拉爾·阿羅在電話中對筆者說:“歐洲人不想爲烏克蘭而死。”這一表態概括了其他幾位外交官和專家所表達的觀點。
阿羅補充說:“普通民衆認爲烏克蘭是一個遙遠的地方,認爲歐洲已經付出足夠的代價。他們不想親身捲入其中。如果未來烏克蘭戰敗,基輔被佔領,歐洲人會說‘哦,太糟了,太糟了’,但隨後他們會恢復正常生活。”
自戰爭爆發以來,歐洲的政策一直太過沉默,太過害怕俄羅斯總統會如何迴應,同時也太過自私,儘管烏克蘭是整個歐洲大陸的第一道防線。
在過去三年裡,歐洲實施了經濟制裁,大幅減少採購俄羅斯能源,並通過提供防務設備來援助烏克蘭。
但歐洲領導人經常被指責態度敷衍——他們拒絕提供“金牛座”導彈等關鍵武器,在阻止第三方規避制裁方面無所作爲,拒絕動用存放在比利時銀行的價值近2000億歐元的俄羅斯資產,許多人認爲這筆錢可以用來援助陷於戰爭中的烏克蘭。
接受本刊採訪的專家認爲,如果歐洲想要有效遏制俄羅斯,在烏克蘭部署軍隊已成爲必要措施。
8月18日,在白宮,一些歐洲人似乎在特朗普耳邊悄悄說,他們願意在烏克蘭部署軍隊,但在歐洲內部,這些計劃仍在進一步確認中。至於到底要部署何種部隊、部署多少人、部署兵力具體可能來自哪些國家,以及根據什麼樣的美國後備條款進行部署,有關這些問題的討論仍在繼續。
歐洲領導人從華盛頓返回以來,已經舉行了一系列會議,目的是決定歐洲未來對烏克蘭的安全保障。
法國和英國一直處在所謂的“志願聯盟”的最前沿,這是一個由30多個國家組成的集團,將參與監督未來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達成的任何和平協議,其中只有少數國家考慮可能的軍隊部署。這個想法仍然充滿挑戰,在克里姆林宮簽署停火協議之前,沒有任何一個“志願聯盟”大國覺得自己有足夠的實力參與部署。多數國家期待美國能以某種形式介入。
巴黎和倫敦堅持認爲,結束敵對狀態是一個必要條件,而首先提出這一想法的法國總統馬克龍表示,歐洲軍隊只會部署在烏克蘭的“戰略地點”,而不會部署在與俄羅斯的接觸線上。
自白宮會談以來,只有愛沙尼亞總理證實,這個波羅的海國家願意“派出地面部隊”。丹麥和瑞典過去曾表示有興趣,但要視停火協議而定。
然而,作爲英國主導的聯合遠征軍成員的芬蘭卻不願意部署,它希望把士兵留在國內,以守衛與俄羅斯1340公里長的邊界。即使是波蘭——它可能會成爲俄羅斯的下一個目標,除非俄羅斯的進攻被有效阻止——到目前爲止也拒絕派遣武裝部隊保護烏克蘭。
就連意大利和德國這樣的大國似乎也不太願意部署。(編譯/馮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