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美國國防工業基礎爲何難修復?
參考消息網8月22日報道 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8月20日刊發題爲《美國國防工業基礎爲何如此難修復?》的文章,作者是丹尼爾·鮑勃。全文摘編如下:
供應鏈和原材料的不確定性以及勞動力減少是美國國防工業基礎陷入困境的根源。
美國保衛自身和遏制衝突的能力,不僅取決於其武器系統的先進性,還取決於武器的生產及維護能力。幾十年來,美國在軍事技術和起到支撐作用的工業實力方面一直保持着絕對優勢。但如今,這種優勢正在削弱——不是因爲技術停滯,而是因爲供應鏈脆弱、基礎設施陳舊,以及日益依賴外國的關鍵材料和零部件供應。
美國國防工業基礎是由製造商、鑄造廠、供應商和技術工人組成的多層次網絡,它爲美軍制造裝備,而如今亟須重大改進。原材料成本持續上漲,許多承包商依賴單一來源供應商,而且幾乎所有企業都受到勞動力短缺和應急生產能力有限的制約。這些短板在全球緊張局勢加劇之際顯現出來。
從外交政策和貿易角度來看,這一趨勢令人擔憂。長期以來,國家安全規劃低估了經濟影響力、生產能力和供應鏈控制權在塑造地緣政治力量方面的作用。隨着商業與衝突之間的界限不斷模糊,工業韌性必須被視爲美國戰略的核心要素。
美國國防生產正承受着明顯壓力。政府評估和獨立分析都已指出存在嚴重風險。該行業仍過度依賴外國原材料,航空航天與國防工業四分之一的勞動力已達到或超過退休年齡,下游供應鏈依然脆弱,失去一家供應商就有可能導致複雜系統的組裝陷入停滯。此外,採購流程基於“即時物流”模式,難以承受地緣政治或經濟衝擊。
這些問題正在多個領域顯現。2024年,僅商用飛機的積壓訂單量就超過1.4萬架。導彈系統、衛星零部件和造船業也出現了類似的瓶頸問題。
以軍用飛機發動機生產爲例,這是美國生產的最先進且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產品之一。這些發動機需要數千個精密製造的部件,包括由特殊合金和陶瓷塗層製成的零件。製造公差要求極高,而且其中許多材料依賴進口或單一供應商。
然而,全球供應鏈問題正日益加劇生產壓力。例如,烏克蘭戰爭擾亂了鈦的供應,而鈦對航空航天製造(尤其是發動機生產)至關重要。勞動力短缺問題也愈發嚴重,美國工廠難以找到熟練工人來替代即將退休的技術人員,這導致發動機的生產和維修被迫延遲。這些問題,再加上關鍵零部件依賴外國供應商的現狀,可能在危機中導致飛機無法投入使用。
特朗普政府重新聚焦依賴對手獲取關鍵原材料的風險,並倡導將製造業迴流作爲國家當務之急。這一轉變開始將國家安全對話的重心轉向工業韌性。
但還需要採取更有針對性的行動。在許多領域,特別是推進系統、彈藥以及下游零部件製造領域,都沒有備用方案。如果一家工廠停產或關鍵供應商倒閉,某些系統的交付就會完全中斷。而對F-35戰鬥機所使用的F-135發動機以及美軍其他先進軍機推進系統這類關鍵部件而言,這意味着真正的危機。
美國國防工業基礎常常被視爲發揮後勤保障功能——雖然重要,但處於戰略規劃核心之外。這種觀念已不再適用。在難以預測的全球緊張局勢下,維持、擴大和調整軍事生產的能力,將決定未來幾十年美國實力的上限。
與對手的戰略競爭不僅關乎艦船、飛機和導彈,還關乎誰能生產、補給和支撐下去。在這樣的競爭中,工業實力即國家實力。
美國仍擁有重振其國防制造業基礎的資本、技術知識和人才,但留給美國的時間窗口正在縮小。(編譯/劉白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