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美國變成“家裡蹲”大國?

來源:環球時報

美國《華盛頓郵報》8月4日文章,原題:美國正變成“宅男宅女大國”美國勞動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相比2003年,美國民衆平均每天要在家中多待99分鐘;其中,15至24歲的年輕人比20年前多124分鐘。美國民衆額外增加的居家時長超過了3周。與此同時,當下只有30%的美國人願意花時間參與社交,比2014年下降了8個百分點。長期“形單影隻”與“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容易導致社交孤立與缺乏鍛鍊。

城市規劃問題是美國民衆偏好“宅家”的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散步環境良好的社區居民日活動量達標的概率比其他人高1.5倍,他們也更樂於進行社交互動,更依賴鄰里關係,社羣觀念更強。可惜這種環境愈發稀缺:在美國大都市圈,只有不到2%的地區被認爲是“可以輕鬆活動身體、建立或維繫社交關係”的生活空間,但這類社區的房價往往貴得令人望而卻步。

電子商務取代線下購物,也讓人們足不出戶。自2019年以來,美國食品雜貨的網購月均銷售額已經翻了3倍,超過80億美元。據美國生活調查中心數據顯示,2025年,只有54%美國人會定期光顧家與公司之外的“第三場所”,如酒吧和咖啡館,比2019年下降了13%。即便在疫情結束後,該羣體也只減不增。這種“全民居家”將美國社會分化成三個階層:最上層負擔得起環境良好的住房與社區,令人際交往成爲一項“特權”;中層則需要在“孤立式生活”與“高成本社交”之間反覆權衡。而處於最下層的民衆不僅居無定所,且他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被邊緣化。

對此,我們首先應當維護本地的公共設施,把對公共場所的投入視作對所有人的投資。其次,應當爲私營部門創造條件,讓商業活動振興社會生活。(作者黛安娜·利德,劉皓然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