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好萊塢“不會講故事了”
參考消息網8月2日報道 彭博新聞社網站8月1日刊登一篇文章,題爲《好萊塢不會講故事了》,作者是該社專欄作者吉羅伊德·裡迪,編譯如下:
北美電影票房高峰期往往鮮見最具原創性的作品。但即便如此,今年好萊塢的表現之差仍然“超越”了以往所有年份。2025年好萊塢大製片廠押注的三大項目分別是20年來的第3部《超人》系列影片、第4部《神奇四俠》系列電影(《神奇四俠:初露鋒芒》),以及第6次試圖復刻1993年《侏羅紀公園》魔力的續作(《侏羅紀世界:重生》)。今年北美唯一破10億美元票房的《星際寶貝》真人版,打的同樣是千禧世代和Z世代的懷舊牌。2024年北美票房前15名中,竟無一部原創作品。
這進一步表明西方文化似乎已陷入困境:沉湎於青春記憶,卻無法孕育新意。相反,在日本這個全球第三大電影市場則全然是另一番景況。在《超人》新片上映一週之後,我已經幾乎找不到仍在上映該片的影院,所有影院都已被現象級動畫《鬼滅之刃》佔據。這部爆款動畫片僅用10天時間便斬獲了129億日元(約合8700萬美元)票房,有望成爲日本影史票房冠軍。
與好萊塢不斷重複講述少數幾位超級英雄的故事有所不同,日本娛樂產業持續出現新穎創意。日本每年約有300部全新動畫劇集問世,其中多數改編自漫畫(這是檢驗市場反響的一種低成本方式),其題材多樣性遠超單純的超級英雄類型。從2012年首發的排球題材漫畫《排球少年!!》到2006年問世的以中國戰國時期爲主題的漫畫《王者天下》,這些作品的改編電影都曾在票房排行榜上位居前列。
這種現象並非日本獨有。在中國,觀衆將《哪吒2》推上今年全球票房冠軍寶座。雖爲續作,但其前作2019年才問世,故事根基尚新。可以預見,10年後,當好萊塢仍在反覆挖掘超人、蜘蛛俠和蝙蝠俠這些老角色時,中國恐怕早就推出了新的英雄主角。
觀衆已對這些老套故事漸生厭倦,尤其是在美國之外。然而美國的製片廠依舊無所畏懼:未來數年仍將迎來《超級少女》、兩部新的《復仇者聯盟》以及2002年以來第9部真人蜘蛛俠影片。《玩具總動員5》和又一部《指環王》前傳也已提上日程。
算法確實可能腐蝕我們的文化消費,形成“投喂已知喜好”的惡性循環。但我不認同將懷舊風潮歸咎於社會幼稚化、“延長的青春期”或過度網絡沉迷這樣的觀點。
好萊塢的創意枯竭更像是商業運作的必然結果,尤其是製片廠瘋狂併購的惡果。派拉蒙全球公司和天舞媒體公司近期獲批合併,而漫威和DC漫畫(是幾乎所有主流美國超級英雄故事的原創)現均已被這些電影製片廠收歸旗下。
現在看來,西方資本主義標榜的“創造性破壞”,除股東價值外似乎別無所創。相反,它助長了規避風險的管理思維,只求穩賺不賠。
熟悉的故事本身並無過錯。雖然我對《神奇四俠》的翻拍毫無期待,但一定會爲《蝙蝠俠2》貢獻首映票房。但人不能只靠懷舊度日。給我們些新故事吧。(編譯/林朝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