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陸6代機vs.國造機斷片

當美國檢討是否研發第六代戰機時,大陸彎道超車。去年底進行號稱第六代戰機殲─36試飛,不僅造成全球轟動也引發國際軍武莫大的震撼與關注。昨天川普又宣佈美國將斥資研發第六代新型戰機F─47,並將在任內投產,亦不排除出售給盟友,大國軍備競賽於焉展開。

反觀我空軍F─16、幻象2000及IDF經國號三主力戰機服役已超過三十年,與大陸殲─20、殲─35已差一世代,更遑論相較殲─36可能已相距兩代,對我空防戰力影響不言可喻。

民進黨執政採取抗中保臺策略,賴總統執政未久,國防部長顧立雄去年十月宣佈,由於技術門檻問題,決定新一代戰機將不採自研案,而是向美爭取外購F─35,勇鷹號教練機之後國機國造自此「斷片」,對國內國防產業供應鏈及產學研界無異潑了盆冷水。

國軍保家衛國責無旁貸,但如果所使用武器裝備過於老舊,除平常演訓恐增加意外傷亡,若發生戰事也難有效打擊對手。賴清德日前宣告將大陸視爲境外敵對勢力,不禁要問:何時可獲得新世代戰機以確保國家及人機安全?「國防自主」政策如何貫徹落實?

以經國號戰機爲例,發動機自制率已達百分之四十,航發原計劃將增加引擎推力,上級考量所需預算約四百五十億元,研發猶需時間,計劃構想遂遭擱置,對發動機技術水準提升造成遲滯,加上業管單位未能傾力爭取,最後導致國防航空科技無端錯失向上提升契機,讓人惋惜。

臺灣面對大陸軍武壓力,下一代戰機自研自制由於技術能量不足、確已緩不濟急,鑑於美國近年力挺臺灣,政府應掌握時機力促美國化口號爲實際行動。考量F─35爲美國現役機種,礙於美中臺三方政治外交等因素,對臺銷售F─35確實不易,亟待F─47研製成功量產供售亦過度樂觀。國安應具膽識謀略,同時展現國防自主決心企圖與雄心,規畫出美臺及盟國間共創共贏的具體可行做法。

國防部在爭取F─35戰機採購同時,宜考量提升國內航太軍工產業技術能量,對國防科技深耕蓄積實力,讓軍工產業有機會得以參與下一代戰機籌購。如採購F─35,首以原廠直接生產供貨爲原則,並以三十架量爲目標,其餘戰機請美方原廠供售系統裝備,授權在臺合作生產,並提供技術合作與技術協助。另爲落實印太及亞太盟國協防,同意在臺建立後勤支援體系,使臺灣成爲美國本土外重要之軍工生產基地。

國防部如果寄望F─47研製成功後量產供售,實言來日方長變數尤多,但政府可與美國協商要求參與研發,確保未來供售無虞。

臺灣需要下一代戰機維護國家安全,美國應誠懇務實信守對臺承諾,政府高層應加速整合各部會研擬具體策略,務期結合國內軍工產業遊說美國,加速獲得F─35戰機或參與F─47戰機研發,重建國防科技平臺,使臺灣成爲亞太第一島鏈最堅實盟友,才符臺美與盟國共同長遠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