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中國的軟實力(人民論壇)
李洪興
暑期以來,入境遊再升溫。有德國媒體關心,“爲何中國成爲德國遊客首選目的地?”在他們看來,除了便利出入境的免籤政策,還有被稱作“魅力”的關鍵因素。
魅力,是吸引力,更是軟實力。近期,美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發佈報告顯示,過去一年,全球公衆對中國的正面評價持續攀升,中國形象在全球得到越來越廣泛的認同。
前不久,巴西記者莫妮絲·拉韋納來華探訪的歷程,留下中國魅力的註腳。在報道中,這位記者在北京看到了悠久的歷史;在井岡山看到了“紅色文化的象徵”;在上海看到了“對高科技發展的無限想象”。
三座城市,三種印象,映照出中國發展的三個維度,即歷史的厚重、紅色的基因與現代的活力;也展現了中國發展的文化土壤,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實踐與文化基因的映襯,何嘗不是硬實力與軟實力的交融。
北京、井岡山與上海,不只是巴西記者看到的“單向度”,更是傳統與現代、傳承與創新的“複合體”。由此,“酷中國”的形象更立體。
不僅很酷,而且有根。這個根,就是千年文脈。北京中軸線上,鐫刻都城營建的壯美秩序;京杭大運河上,流淌着古今滄桑;六尺巷裡,承載着先人智慧、傳統美德……當考古熱、文博熱席捲而來,當國潮文創火爆出圈,當傳世名畫被搬上舞臺,“古老的”與“現代的”實現雙向奔赴。保護好歷史文化底蘊,創新好活化利用方式,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爲一體,“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從歷史中走來,在發展中綻放,向着未來延展。
文化之根、發展之花,離不開紅色滋養。浙江嘉興,地域不大、資源有限,卻實力不俗、活力澎湃。不產羽絨,卻生產全國一半以上的羽絨服;不產皮革,卻是全國三大箱包生產基地之一;不產石油,卻成爲世界化纖產業高地……嘉興何以“無中生有”?有人說得好,無的是資源,有的是奮鬥的拼勁兒。這股勁兒就是從紅船精神中來,從敢爲人先、百折不撓中來。“紅船劈波行,精神聚人心”,敢首創、肯奮鬥、願奉獻,紅色熱土變成了發展沃土。
這樣的沃土,孕育着動力足、勢頭勁的確定性。面對外部衝擊,中國何以這麼穩?製造業持續升級,產品好、銷路廣;科研加速發力,擁有1509個人工智能大模型,佔全球總量40%以上;宏觀調控有力,優化出口退稅、促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爲企業撐腰打氣……產業有支撐、創新有動能、政策有保障,中國日益成爲引發文化共鳴的創新源泉。多家機構最近上調了今年中國經濟增速預期,正是活力中國的寫照,更是看好中國的例證。
讀懂中國,必須讀懂中國式現代化。向歷史深處探尋,夯實文明的根基;從紅色記憶中傳承,汲取前行的動力;在活躍實踐中創造,保持奮進的勢頭,充滿生機活力的中國,不僅正爲世界貢獻着“穩定錨”,並且正如莫妮絲·拉韋納的感受,“以多極化爲基礎塑造人類的未來”。
未來已來。面對發展前景,不由得想起一位外國企業家的感慨,“沒北京可不行”。繼續保持對自身文化的自信、對自身發展的篤定,“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13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