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礦開採史的轉捩點 臺灣戰後最嚴重的礦災|1984年的煤山煤礦礦災

礦工,一個在臺灣曾經存在的特殊職業,在看不到陽光的地方,忍受着髒污和高溫長時間的工作,日復一日,髒黑的面孔下是承受着巨大生活壓力與一家子的冀望,甚至他們還要忍受一輩子的職業災害。

臺灣過去擁有豐富的煤礦資源,開採的歷史也相當早,1876年,臺灣開設了第一座官方開採的煤礦場「基隆八斗子煤礦」,後來日本殖民政府開始在臺灣大肆開採各種礦產,特別是煤礦,到了 1960 年代,臺灣煤礦產量曾一度高達 400 萬噸。風光事蹟的背後,種種的受限、事故、低油價政策,讓這個產業走向黃昏。

1984年,煤礦開採的重要轉捩點,這一年臺灣發生多起重大礦災,尤其發生在6至12月的這半年,三次重大災變(土城海山煤礦、三峽海山一坑、瑞芳煤山煤礦)造成至少277人死亡。

來源:1984/07/11 .聯合報 .03 .瑞芳訊

【推薦閱讀】 猴硐貓村以前的黑歷史 1969年瑞三礦場爆炸慘案 餐廳的大火成了鬼故事的起點 「這個地方」還因此沒落

煤山煤礦礦災是臺灣戰後最嚴重的礦災及火災。1984年7月10日下午1點40分左右,煤山煤礦的中斜坑道內,坑壁落石擊傷電線,一臺空氣壓縮機的車軸因此發生故障,工人立刻通知機電人員修理,可是沒有人出現,隨後機器的開關處發生短路,因此引發火苗,火向電線兩端開始延燒,坑道內發生大火,一發不可收拾,火勢阻斷了坑道的出口,受困於坑道內的工人正隨着時間流逝殞命。當時在坑道內的一百二十多名的礦工最後有二十多位人送醫救活,其餘103人罹難,救活的人中,有半數因一氧化碳中毒而成爲植物人。這一年礦災接二連三的發生,政府也開始輔導礦工轉職,礦場也因大環境的改變,一家一家的關閉,到了 2000 年,臺灣最後的 4 家礦坑也全部收攤,結束了臺灣的煤礦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