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跨黨派議員提「不歧視臺灣法案」 挺臺重返IMF

美國聯邦衆議員金映玉與葛林今天一起提出「不歧視臺灣法案」,支持臺灣參與國際貨幣基金(IMF)。金映玉表示,臺灣作爲全球第21大經濟體,理應在IMF有一席之地。「我們不能再讓中共使臺噤聲、壓制臺灣自由。」

共和黨籍金映玉(Young Kim)與民主黨籍葛林(Al Green)提出的「不歧視臺灣法案」(TaiwanNon-Discrimination Act),呼籲美政府支持臺灣加入國際貨幣基金、臺灣參與IMF有關臺灣經濟及金融政策的定期監管活動、提供臺灣民衆在IMF的工作機會,及讓臺灣接受IMF技術援助與培訓。

金映玉透過新聞稿指出,臺灣作爲全球第21大經濟體及美國第10大貿易伙伴,理應在國際貨幣基金佔有一席之地。 這項跨黨派法案能讓臺灣的觀點在國際金融決策中被聽見。

葛林說,長期以來,臺灣一直是全球經濟的關鍵參與者,臺灣重返國際貨幣基金將使所有相關國家受益。這項法案強調「我們對臺灣發展及強化全球民主價值的承諾」。

法案文本提到臺灣應加入IMF的數個原因,包括臺灣雖非IMF成員,但已是世界貿易組織(WTO)、亞洲開發銀行(ADB)及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的一員。

此外,根據美國財政部2020年1月發佈的主要貿易伙伴外匯政策報告,臺灣持有4719億美元(約新臺幣15兆元)的外匯存底,超過印度、韓國、巴西等主要經濟體。

法案指出,臺灣關係法明定,「本法不得解釋爲支持將臺灣排除或驅逐出任何國際金融機構或其他國際組織。」

根據法案,聯合國(UN)承認中國後,臺灣在仍在IMF保有會員資格9年,且1980年IMF接納中國入會後,仍允許16名臺灣籍員工繼續任職。美國時任IMF執行董事克勞斯(Sam Y. Cross)代表美國政府表態支持「臺灣與IMF保持某種形式的關係」。

過去有說法指參與IMF的先決條件是必須爲聯合國會員。法案提到,科索沃雖非聯合國會員,仍於2009年成功加入IMF與世界銀行。

這項法案如果在衆院成功闖關,還需參院通過文字一致的版本,再將送交白宮交由總統川普簽署後,才正式生效。

這幾年來,友臺議員在國會中數度提出支持臺灣加入IMF法案,不過都未能在會期中完成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