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扣押「柬埔寨嫌犯」價值134億美元比特幣 專家揭2原因導致

▲ 美國司法部(DOJ)近日宣佈,成功扣押柬埔寨跨國詐騙集團「太子集團控股」創辦人陳志(Chen Zhi)持有的12萬7271枚比特幣。(示意圖/pixabay)

圖文/CTWANT

美國司法部(DOJ)近日宣佈,成功扣押柬埔寨跨國詐騙集團「太子集團控股」創辦人陳志(Chen Zhi)持有的12萬7271枚比特幣,市值高達134億美元(約新臺幣4,107億元),創下該部門歷來最大規模的加密資產沒收紀錄。此案震撼全球加密貨幣社羣,也引發外界對數位資產安全性的強烈質疑。

據《南華早報》17日報導,現年不詳的陳志出生於中國,擁有英國及柬埔寨雙重國籍,被控涉入大規模電信詐騙與洗錢行動。他被指在柬埔寨主導「殺豬盤」詐騙園區,強迫勞動者從事假投資詐騙,利用加密貨幣誘騙受害者長期投入資金後再榨乾資產,手法殘忍。

司法部聲明指出,陳志掌控25個非託管(self-custodied)加密錢包,其私鑰現已由美方接管。不過官方並未透露如何成功取得這些比特幣的控制權。

區塊鏈研究機構TRM Labs亞太區政策與策略主管洪安琪(Angela Ang)分析,這起扣押行動「可能與過去一連串資金轉移有關」。她指出,陳志的比特幣錢包早在2020年12月更換託管人,當時疑似有內部人員竊取或泄露部分私鑰,導致資金最終落入執法單位掌握。

區塊鏈安全公司「慢霧科技」(SlowMist)創辦人餘弦則指出,陳志的錢包安全性早被質疑。2020年時,研究人員曾發現其私鑰由薄弱的僞亂數產生器(PRNG)生成,極易被破解。另一家安全公司Distrust在今(2025)年8月的報告中也證實,陳志的25個錢包均存在此漏洞,「從一開始就註定不安全」。

專家表示,儘管過去已有十多起與薄弱亂數產生器有關的加密錢包漏洞事件,但影響規模極少有如本案如此龐大。

餘弦強調,業界對私鑰生成通常維持極高標準,「這次事件更凸顯安全意識的重要性」。他指出,非託管錢包讓使用者能完全掌控資金、提升隱私,但同時也要求使用者具備更高的技術能力;若私鑰遺失或被竊取,資產恐永久無法找回。目前美國政府已將相關資金保管,案件仍在進一步調查中。

延伸閱讀▸ 買自家公司股票買到變富婆!女職員40年沒換股滾出8億退休金 年收2000萬配息▸ 普發1萬!她遭婆婆要求上交秒拒絕 被罵「沒放在眼裡又不孝」▸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