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就業外強中乾? 160 萬人半年找不到工作 三慘業出列

美國勞動市場乍看之下相當穩健,但實際上卻可能「外強中乾」。 美聯社

美國經濟過去一年新增200多萬個就業機會,勞動市場乍看之下相當穩健,但實際上卻可能「外強中乾」。數據顯示,美國至少已求職六個月的失業勞工超過160萬人,人數在過去兩年激增逾50%。

工作難找的現象在高薪白領工作尤其明顯,例如科技、法律和媒體業。美國經濟防疫解封時期,這些產業快速成長,但如今增聘人手的需求已下降。整體來說,截至去年11月美國沒有工作、但正試圖找工作的失業人口超過700萬人,目前美國人平均耗時約六個月才找到工作,比2023年疫後聘僱熱潮時期多花一個月左右。

美國失業至少27周勞動人口數

目前美國失業率爲4.2%,仍遠低於疫情爆發前10年平均值,但職缺與失業人口的比率已從2022年初的2比1降至1比1左右。另一方面,持續請領失業金的人數也已增加。美國勞工部上週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去年12月底持續請領已獲准失業救濟金的人數達到180萬人,逼近疫後高點。

薪資方面,和一年前相比,美國勞工薪資增幅已從2020年代初期聘僱熱潮高峰期的6%左右降至4%,顯示許多僱主已不必爲了延攬勞工付出高額代價。

32歲的帕菈克在一家新公司任職三個月後,去年5月遭到解僱,雖然有找到一些兼職工作,過去八個月大多數時間仍在尋找全職工作。美國勞工部數據顯示,全美像帕菈克這樣只能從事兼職工作的勞工超過400萬人。帕菈克說:「我的生活完全陷入停滯。」

36歲的威金斯三世是視覺設計師,被一個非營利教育組織裁員後2019年以來斷斷續續從事自由工作,但去年4月至今他連一個工作都沒有。現在威金斯每週花在找工作的時間約40小時,他已應徵數百個全職工作,找工作時偶爾還一手抱着還是嬰兒的女兒。

威金斯說:「偶爾會發生這種情況,凌晨1時才遞出履歷,3時就收到已被拒絕的通知。」

截至目前美國勞動市場走軟主因是企業減少聘僱人力,而非大舉裁員。不過,花旗集團(Citigroup)經濟學家克拉克表示,一旦企業決定裁員,災情通常會像滾雪球般快速擴大,可能導致失業率加速上升。

克拉克說:「從悲觀角度來看,聘僱力道疲弱代表企業試圖削減勞動成本。如果真的是因爲這樣,企業怎會沒有開始裁員的理由?」

徵才網站Indeed經濟學家斯塔爾指出,截至去年底該網站上軟體開發、資料科學和行銷工作的職缺,至少都比疫情前水準減少20%。官方數據則顯示,資訊業目前的招聘率比疫情爆發前夕低30%,金融業招聘率下滑28%。

美國各產業招聘率變化

相較之下,採礦、製造和運輸等領域聘僱持續充滿韌性。回顧過去12個月,光是醫療保健和政府工作這兩個產業,就貢獻整體就業逾半數成長。

另外,爲了找到工作而被迫轉行的人已增加。ZipRecruiter經濟學家波拉克引用該公司調查指出,企業過去六個月新聘的員工有半數以上是轉換跑道後拿到最新工作,比率高於平常40%左右的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