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記者旅行一週後感嘆:火車旅行堪稱探索中國最佳方式

參考消息網8月3日報道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8月1日刊發題爲《探索中國的最佳方式?乘坐未來感十足、準點且高效的火車》的報道,記者是馬修·克龍斯伯格。報道編譯如下:

當我乘坐一列時速近200英里(1英里約合1.6公里——本報注)的火車駛離上海時,窗外的樹木因爲高速而變成一片綠色的模糊光影。我有種靈魂出竅的感覺,彷彿自己正在快進瀏覽中國。

“我們再也不是在美鐵上了。”我心想。

就這樣,我獨自一人開始了爲期一週的中國之旅,全程2000多英里,卻沒乘坐過一次飛機。從效率、覆蓋範圍和沿途美食來看,中國的高鐵系統——全球規模最大、增長最快的高鐵網絡——堪稱探索這個國家的理想方式。

第一天,我前往婺源,之後僱車前往著名的古村落篁嶺,在不停自拍、頭戴花環的人羣中探索這個梯田村落,讓我得以一窺中國龐大的旅遊市場。

最初計劃這次旅行時,我被網上流傳的視頻迷住了,這些視頻展示了重慶那垂直錯落、迷宮般的建築。乘火車前往這座城市的750英里路程花了10個小時,包括一小時的中途停留。

那天晚上,當我走進重慶充滿未來感的中央商務區時,這座城市的另一大招牌——辛辣美食——撲面而來。而在61層之上,以太空爲主題的NOVA星球·高空全江景酒店提供了一覽無餘的視野。

在前往下一站時,我奢侈了一把,買了中國高鐵的最高等級座位票——商務座。在前往西安的約6小時車程裡,一張180美元的車票讓我獲得了一個可平躺的座位。

我和鄰座乘客的交流都遵循着相似的模式。他們用手機上的翻譯軟件給我看問候語,我則通過谷歌翻譯回覆,我們就這樣一來一往,最後換成微信——這款通信應用能自動翻譯我們的對話內容。

和鄰座的人發消息交流讓我感覺自己像個青少年,但這一方法很有效。儘管當天早上的關稅新聞可能引發政治緊張局勢,但我遇到的每個人都無比友好和樂於助人。

我來中國是爲了體驗最具未來感的火車旅行,但也渴望感受這個國家的歷史。所以下一段旅程,我選擇了更傳統的方式——比流線型的高鐵緩慢的綠皮臥鋪火車。我花50美元在一個四鋪位車廂訂了個牀位,準備開啓這段10個半小時的旅程——而高鐵走同樣的路程只需不到一半的時間。

上車時,我發現一對老夫婦已經在下鋪睡着了。我爬上自己的鋪位,塞入耳塞,睡了個安穩覺。

我們於早上準時抵達武漢(就連瑞士人都能從中國火車的準點率上學到幾招)。武漢的早餐很有名,我的計劃是盡情享用當地有名的早點,然後下午乘火車回上海。

但我在一家小咖啡館裡待了太久,等我動身去車站時,發現快要趕不上火車了。

堵車時,我在攜程上改簽了第二天早上的火車,操作很簡單。第二天早上,我早早趕到火車站,時間充裕。(編譯/許燕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