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韓合建核潛艇 牽動東北亞核競賽
APEC領袖會議中最令人詫異的一幕,不是發生在川普與習近平的會晤,其實雙方早已談定相互讓步的經貿協議內容,僅是走個過場,也並非是在中國宣佈習近平將與日本新首相高市早苗的破冰會見,從習近平板起臉,見面的時間之短,只有半小時,可知中日關係仍未走出谷底。
真正詫異的是,南韓總統李在明向川普表示,希望美國能供應南韓核動力潛艇所用的核燃料時,川普竟然在其社交媒體上公佈:「費城造船廠將爲南韓建造核潛艇,咱國家的造船業馬上就要迎來偉大復興」。
這個轉折將對東北亞的軍備競賽,投下新的變數,除了日本也會要求美國合建,或自行加速趕上,中國則對此表示關切,北韓更會積極要求俄羅斯轉移技術。
事實上,南韓之所以要發展核動力潛艦,就是在因應北韓正在建造的核潛艇,原本南韓想以目前的潛艇技術與小型核反應爐製造能力,只要美方提供核燃料,可自主建造核動力潛艇。想不到川普竟然有此「大方」表態,南韓不得不重新調整原有想法。
目前南韓擁有核潛艦,有幾個可能,各自利弊不同:
其一是,直接引進美國建造的核動力潛艇,但成本太高,以現在技術成熟的8000噸級維吉尼亞級核動力潛艇,建造成本高達每艘3兆韓元(21億美元),南韓至少需要四艘以上的核動力潛艇,加上維護保養和訓練等費用,這是天價。
其二是,自主建造;固然最爲理想,但從建造到部署可能耗時十年以上,對於南韓的安全緩不濟急,而且還有最關鍵的,核燃料來源問題。
其三是,透過美國技術轉移,但依照南韓自行設計的5000噸級較小構型,這能縮短時間,也可以節省經費,對韓美合作將是雙贏,而且費城造船廠雖爲美國法人,但已被「韓華海洋」收購,可被視爲某種形式的「自主建造」。
不過在美方故示大方的背後,有自利的考慮;首先,在美國生產,可以確保美國造船工人的工作機會,尤其重要的是,費城造船廠目前沒有潛艇建造設施,韓華必須斥巨資新建制造潛艇的設施,以南韓政府的合約爲契機,韓華可以重新啓動美國的潛艦製造產業,這樣的思考,與美國與澳洲的AUKUS合作背後的邏輯,如出一轍。
其次,美國希望南韓儘快取得核潛艇,不是單純的要對抗北韓,而是要發展南韓水下武力,作爲美國圍堵解放軍的聯盟一部分,從這個角度來看,美國終究也會協助日本取得核潛艦,但因爲目前美日國防工業仍有微妙的競爭關係,所以先從協助南韓開始。
事實上,在美韓合建核潛艦消息傳出後,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木原稔31日接受訪問時表明,不排除所有選項,將評估提升嚇阻力與應對能力所需的對策。可是由於日本是全世界唯一遭到核武攻擊的國家,對於原子能的和平運用有特別嚴格限制,如今若要引入核動力潛艦,在法令修改以及國民共識上,將會面臨挑戰。
南韓要發展核潛艦,最大的顧慮還是美中地緣政治,一方面在迎合美國的戰略需求;李在明與川普的會談中曾提及,「柴油動力潛艇潛航能力較差,因此在追蹤北韓或中國潛艇方面能力有限」,如果未來核潛艇到位,南韓海軍潛艇部隊將可能在美日海空體系的配合下,增強在西太平洋的活動。
但另一方面則擔心北京會反對,由於習近平纔剛剛與李在明舉行高峰會,中國外交部對此委婉表態稱,中方希望韓美雙方切實履行核不擴散義務,做促進地區和平穩定的事,而不是相反。
中方其實在警告,南韓的核動力潛艇計劃可能違反「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並可能加劇區域內的軍事緊張態勢對韓美傳達的資訊,這與之前對美英澳的AUKUS協議有類似之處,也反映了對此區域內國家在中美之間選邊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