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再度關門 風險升高

(圖/美聯社)

美國聯邦政府再度於10月1日凌晨起部分關門。關門消息確定後,美國民主、共和黨互相指責對方應爲關門事件負責。

這次共和黨及民主黨最大的爭議,在於「平價醫療法案」是否將如期於今年底失效。民主黨堅持若法案期限不能延長,則民主黨無法同意共和黨的提案:將目前聯邦預算支出延長7個星期。共和黨則表明願意討論「平價醫療法案」是否延期,但應獨立處理,不該與年度預算綁在一起。

只是,共和黨的這個要求,民主黨完全不願接受。川普自今年1月就任以來,做過許多違背國會決議的行爲,包括關掉許多政府部門,裁撤公務員,及不執行國會通過的預算支出等;雖然漠視國會權力,但民主黨卻無力制止。藉着這一次審查年度預算的機會,身爲少數黨的民主黨終於有了一些談判籌碼。

因爲美國憲法規定,預算支出案的通過,須得到參議院102席中60票的支持。目前共和黨的53席雖爲參議院多數,但若沒有7席以上民主黨的支持,則即使在衆議院過關,仍無法在參議院通過。

美國聯邦財政支出中,強制性支出佔總支出75%,其他25%具彈性的支出則通常以12項分項撥款法案,經國會通過後得到經費。在今年須通過的這12項法案中,參衆兩院至今都僅各自通過其中3項,顯然無法在新的財政年度開始前,通過所有12項撥款法案,兩黨也因此協商同意採Continuing Resolutions(CR)因應。

CR是一種美國國會慣用的權宜之計。若國會來不及在財政年度開始前通過所有12項撥款法案,爲避免政府因沒有經費而停擺,可先以前一年度預算支出金額,暫時延長一段時間,然後利用這段時間去通過這12項法案。因此所謂這次兩黨未能達成協議,是連此短期過渡的CR都無法通過。在此情況,聯邦政府支出的財源完全斷絕,巧婦難爲無米之炊,只能走上關門之路。

至於所謂關門,基本上維護民衆生命及財產安全的部門被視爲較重要的部門,也因此仍維持正常運作,如軍警、郵局,航空飛安等部門,但看似正常上班工作的聯邦政府公務員,在這段期間其實領不到薪水。另外聯邦政府中「較不重要」的部門則整個關閉,如國家公園、博物館,這些單位的員工因此被迫休假,當然也是「無薪假」。

依據上次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關門35天的例子來看,當時210萬名聯邦員工,有80萬名休無薪假;但不論上班與否,所有210萬名員工在政府關門這段期間均領不到薪水。雖然薪水在政府恢復運作後延後發放,但在政府關門期間,這些公務員需要臨時週轉支付房貸、車貸及生活費用,着實不易;政府的威信,更是遭受質疑。

1981年至今,美國已發生14次聯邦政府關門事件,多數維持1至2天。但除了對政府員工的直接傷害,過往經驗中,政府關門對美國經濟及股市影響並不大;傷害的大小也依關門時間長短而定。即使是上次史上最長的35天,造成30億美元損失,也僅爲當時GDP的0.02%。但是,因爲目前川普的對等關稅,及與聯準會鮑爾的爭議,這一回政府關門,可能將較之前會有更大影響。

這幾天黃金價格飆漲,已爲美國政府關門預做準備;在10月1日凌晨確定關門之際,黃金現貨及12月期貨價格,更分別創下每盎司3862及3903美元的歷史新高;比特幣及以太幣等加密貨幣亦紛紛飆漲,顯示市場的不安,以及尋求避險港灣的強烈意願。(作者爲國立臺灣大學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