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入股Intel成最大股東 公司示警「恐引爆一系列風險」
▲英特爾(Intel)。(圖/路透)
記者高兆麟/臺北報導
美國政府於8月22日與英特爾(Intel)簽署協議,取得公司10%股權,凸顯該企業對美國戰略的重要性。然而,根據外媒tomshardware報導,英特爾在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文件中警告,此舉可能引發一系列風險,包括海外市場銷售受影響、投資人疑慮、以及國際政治壓力。
根據Intel資料,2024會計年度,公司總營收531億美元,其中高達76%來自美國以外市場。中國爲最大單一市場,佔比29%,美國則佔24.5%,新加坡及臺灣分別爲19.2%與14.7%。文件指出,美國政府成爲最大股東,恐讓公司與美國政府政策直接綁定,特別是在特朗普總統主導下,貿易與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可能動搖海外客戶信心。
Intel在聲明中提到:「美國政府作爲重要股東,可能導致公司在其他國家受到額外監管、義務或限制,例如外國補貼法或其他措施。」公司進一步警示,未來可能面臨來自投資人、供應商、員工、競爭對手,甚至外國政府的不利反應,並提及政治檢視或訴訟風險。
此次協議分兩階段進行。首批約57億美元,爲加速支付CHIPS法案下既有的商務部安排;第二階段約32億美元,與「安全隔離區(Secure Enclave)」計劃掛鉤,用於國防及航太關鍵晶片開發。作爲交換,Intel將發行最多4.33億股新股給美國政府,當中2.75億股在首批資金到位後發放,另1.59億股將在後續資金撥付後釋出。
Intel坦言,尚未完全評估該交易對財務、稅務及會計的影響,未來可能出現更多問題。